东南网讯 建游客服务集散中心、盖特色民宿、改造旅游公厕、增设排水设施,新建景区停车场……5月13日,在总投资约1.62亿元的浦城县匡山景区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抓住当前有利的施工条件,抢抓工程进度。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个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综合旅游景区已初现雏形。 匡山又名匡山斗、天斗山,因山形似匡庐而得名。位于浦城县富岭镇境内,景区面积51平方千米,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1座,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藏于山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历史名人刘伯温、宋濂、章溢等曾隐居于此,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紧邻205省道和龙浦高速公路,与浙江省龙泉市接壤,交通条件通达便利……位于匡山腹地的双同村,成了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十佳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级生态村”等多个国家级“金字招牌”的老区美丽乡村。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句当地的顺口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双同村的真实写照。村里的老人们告诉笔者,以前双同是个出了名的穷村,许多大龄男青年连媳妇都娶不到。当时,穷怕了的双同人,只能大肆砍伐林木,家家户户都建起了炭窑,以卖炭为生。方圆几十里的茂密树林渐渐变成了一片片秃山,村后山的树被砍完了,一下大雨,山上的泥石流直冲到村民家门口。 “必须封山护林!”时任村护林员的李仕银嗅到了危机。他带头先把自家5兄弟的炭窑全部砸掉,再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带着“不砍一棵树,双同也要致富!”的口号,终于使匡山的所有炭窑熄了火。 后来,李仕银先后当选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些亲戚朋友很想从他和其他村两委干部手中承包山场进行砍伐,没想到屡屡遭到拒绝。他们说:“如果村干部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还谈什么封山护林?” 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上世纪90年代末,在县政协的发动下,村民你500他1000,筹集资金50余万元,开始了双同村旅游发展的艰苦创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民投工投劳,拓宽了通村公路,装起了电话等通讯设施,打通了脱贫瓶颈;建起了上下山步游道、匡山宾馆、凉亭、匡山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为景区的后续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1世纪初,双同村果断将匡山及周边3.1万亩林地列为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建设。匡山,又重新披上了厚厚的绿装。 2017年,县委、县政府将匡山景区作为全县旅游开发的破题之作,计划在三年内将匡山打造为4A级综合旅游景区。先后投资约1.62亿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联络线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对景区内环村游览步道、村内建筑及民宿、梯田景观、匡山主景区等进行升级改造。 在双同村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十佳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后,不少村民建起了“森林人家”,开起了家庭饭店。加上出售自产的酸枣糕、杨梅酒、蜂蜜等土特产,收入远比烧炭强多了。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双同村的游客逐年增多,村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多。村民周素华曾给笔者算过一笔账:“我们家原来的收入全靠那几亩毛竹山,再自己打点零工,一年最多也就一万多元。现在经营餐饮和住宿生意,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野蜂蜜一年能卖10多万元,酸枣糕能卖2万多元,再加上杨梅酒、猕猴桃酒等,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 这些“美丽工程”不仅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村财也随之增多。村党支部书记李仕银告诉笔者,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0多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匡山,成了深受周边县(市、区)和浙江、江西、上海等地游客喜欢的度假胜地,每年接待游客达数万余人,双同人正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以生态、文化、红色三大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为匡山景区开发奔忙着,双同正朝着“生态美、百姓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柳志勇 邱春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