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2-20 16: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泉州
今天是正月16,按浦城传统习俗来说,过了正月15,龙灯在河滩被烧掉送走,年,也就算过完了。
: l. Q+ V m( e. S$ W% t 作为70后的我,最大的感觉是年味越来越淡了,而且淡的不是一点点,说句实话,除了年夜饭和正月初一稀稀拉拉的鞭炮声提醒我今天是除夕, 别的和平常日子区别真的不是很大!
# Z) v$ Q3 c. b0 r" b' o 小时候过年,由于时代原因,物资非常匮乏,但是对我这快奔五的人来说,还是满满到回忆。
6 K9 \# I3 P8 s) u( f0 U 我出生于72年仙阳镇一个小山村,7岁才回到县城上学。虽然在农村只过了短短几年幼儿时光,但是年在我幼小心灵里,却留下一辈子的回忆。(某些人别喷我,我5-6岁某些事情确实记的很清楚)
& w' u7 q; y F: H* [ 70年代末,物资还是很匮乏,一年难得吃几次肉,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闽北山村更是如此。记得那时候年底买了新衣服,每天晚上都会偷偷拿出来穿一下,心情激动的恨不得明天就是过年,就可以堂堂正正穿新衣去小伙伴面前嘚瑟一下。那个年代,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但是鞭炮还是必买的,而且买的还不少,除夕夜开始算起一直到正月初七。每天关门开门,都要放一挂鞭炮,细细算来,每家必买20挂。(这几年我都只买4封,年夜饭,除夕关大门,初一开门,初五接财神各放一封)。
- W8 T' `: O w" H; W6 Q) T e+ s9 | 按浦城习惯,年夜饭那是要早早吃的,新衣服也早早穿上了,那时候年纪小,吃啥不重要,玩才是人生第一大事。早早吃了年夜饭,小伙伴都不约而同溜出家门,到村东头大桂花树下汇集,汇集的目的高度一致,就是去捡乡亲们放炮时没点燃的哑炮,(那时候鞭炮质量不好,哑炮很多),有时运气好,能捡到半大串,那会兴奋的小脸通红。那时候,鞭炮声就是冲锋的号角,东家放炮,大家就往东家跑,西家传来鞭炮声,大家都往奔,一个村子跑下来,大家收获颇丰,个个口袋都能装上满满一兜的鞭炮。
& S4 G' |+ a$ I) A9 L 捡来的鞭炮分成两种,一种是有引信的,可以直接放,没有引信的鞭炮,我们也不会浪费,无师自通的我们会用石头去砸,(以前鞭炮威力小,此法没有危险,现在鞭炮威力大,不建议用此法。),其中的乐趣,是现在孩子不会理解的。几个小时皮下来,手也黑了,脸也花了,新衣服也脏了,天也渐渐黑了,大家也就三三两两回家了。
p$ [' W0 Q2 @! l) U 天黑后,是大人的快乐时间,是他们的主场,平时玩的好的都会打牌,玩的也不大,一把输赢三分五分的,再不济就用香烟做赌资,一包烟足够输赢,一根根烟丢来丢去,你来我往,几个小时下来,慢慢的为了提神都被自己吸了,没吸的烟丝也掉的七七八八,很难有完整一根。(别说脏,那时候还真没脏的概念)。半大孩子也有打牌的,但是没钱,也不可能有烟,只能纸条,或者喝凉水,半宿玩下来。运气不好的满脑瓜子贴的眼睛都看不到,喝水的自然是喝到瓜滚肚圆。
: \6 ?) c# e8 R% { B 我们六七岁的孩子,打牌是不懂,凑热闹是可以的,过年时候,再抠门的家,一盘干果是会端上牌桌的,那时候吃的品种不多,无非是自家平时节省下来的南瓜子,西瓜子,花生等,只有家境殷实的东家,才会有水果糖。刚刚装鞭炮的口袋,现在都满满装的这些零食,心里不时会冒出这样年头“天天都是过年,那该多好啊!”2 G5 J* a* h* }0 J; U7 Z' j
十点左右,小孩子是再也熬不下去了,虽说还想再玩一会,可上眼皮打下眼皮,再者就是为了明天早上能捡到更多的哑炮,都上床睡了。至于大人,几乎都会守岁到12点以后,放炮再关大门,期待来年风调雨顺,鸡鸭满圈,五谷满仓!
6 V* ?1 w5 j2 q B2 i4 V/ E 这就是70后80后的年,很简单。但是很充实,最主要的,是很快乐!
! K. I* U; J7 ]8 W6 b- o
- g3 G- w+ l# ]' i/ U0 F, `6 o8 U 4 x6 \0 U5 ^) g0 | D2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