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是机械维修、清洗时的污水,主要含泥沙和油污。施工期施工人员约30人,生活污水的水量和水质见表5.1-1。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抑尘等;施工期生活污水由设置的临时公厕收集后,依托附近居民化粪池处理排放。则施工期废水对外环境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2)废气
施工期间产生的粉尘量大小受施工作业方式、材料的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影响,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最大。在—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5m/s时,建筑工地内TSP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2.5倍,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50m,影响范围内TSP浓度平均值可达0.49mg/m3。当有围栏时,同等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短40%。当风速大于5m/s,施工现场及其下风向部分区域的TSP浓度将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而且随着风速的增加,施工粉尘产生的污染程度和超标范围也将随之增强和扩大。
由于施工期扬尘源高度较低、颗粒度较大,污染扩散距离一般不会太远,一般情况下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在产生扬尘点下风向0~50m为较重污染带、50~100m为污染带、100~200m为轻污染带,200m以外对大气影响甚微。但如果对施工场地勤洒水(每天4~5次),施工扬尘可使周围空气中TSP浓度明显升高的影响范围一般为20~50m内。项目所在地的主导风向为东风,周边敏感目标东侧上青岭别墅区、南侧、西侧居民距离项目100m以内,项目施工粉尘对其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建议采取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a、严格控制运输车辆超载,尽量避免沙土洒漏,减少二次扬尘产生的来源。
b、在挖或填方时,应做到随挖随运走或随填随压,以防刮风时造成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c、在运输道路及主要出入口、沙土料堆场和裸露地表,无雨天应经常洒水以防二次扬尘的产生。
d、施工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施工现场周边应设置符合要求的围挡。
f、避免起尘材料露天堆放,多尘物料必须采用有效覆盖措施。
通过采取上述施工扬尘防治措施后,项目对周围空气环境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各类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噪声、运输车辆造成的交通噪声等。表5.1-2列出了不同施工阶段各类施工机械在距离噪声源1m的声级。上表的施工机的单体声压级一般在80dB(A)以上,且各施工阶段均有许多设备交互作业,这些设备在场地内的位置及其使用率也有较大变化,因此很难计算其确切的施工场界噪声,根据项目施工量,类比其他施工场地的噪声实测数据,计算出各施工阶段的昼间、夜间场界声压级,见表5.1-3。由表5.1-3可以看出,项目施工期间场界噪声一般不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标准限值,夜间噪声超标一般比昼间严重,装修阶段噪声超标比结构阶段均严重。周边敏感目标东侧上青岭别墅区、南侧、西侧居民,项目施工噪声对其影响较大。
建议采取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a、针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对设备采取如设置减震垫、隔声罩,对机器进行日常维护确保其良好运转。
b、施工单位应科学组织施工方案,合理使用高噪声机械作业时间,并使设备维护保养处于良好状态,以尽量降低设备噪声源强,要注意尽量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减少施工噪声影响范围。
c、施工运输车辆应尽量减速行驶,禁止鸣笛,以减弱对运输路线两侧居民的影响。
d、施工应尽量避免在午间(12:00~14:30)和夜间(22:00~6:00)施工作业,无法避免的,应在面向台口村、凤尾埕居民一侧设置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声措施,减轻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敲击、人的喊叫等作为施工活动的声源。同时,应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时间。
(4)固废
施工固废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建筑垃圾包括各类建筑碎片、碎砖头、废水泥、石子、泥土等,其产生量较难确定,这些固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周围景观,建设单位应引起足够重视。
生活垃圾的最大产生量按施工人员每人每天0.5kg计,30名施工人员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5kg,以330工作日/年计,则施工期年产生生活垃圾量为4.95t。由于垃圾中有机物成份较多,易腐烂散发恶臭、滋生蚊蝇、传播疾病,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建议采取以下固废污染防治措施:
1、建筑垃圾能利用的尽量利用,剩下的应运往城管部门指定的堆埋场填埋。运输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洒、落、漏现象的发生,以免影响运输沿线景观。
2、生活垃圾应及时交予环卫部门进行处理。
3、禁止将固废随意乱丢。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则项目施工期固废不会对外环境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