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讯 (东南网记者 李冰/文 林斌/图) 剪纸,被誉为“无墨的中国画”,是巧夺天工的指尖艺术,讲究千刀不断,线线相连。浦城剪纸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以字组画,花样图形多与装饰对象相似,每种花样必有背后的延伸含意,意必吉祥,开创了中国民间剪纸“礼品花”之先河。 日前,“文脉颂中华”系列专题报道推出第六期原创视频《刻纸为物铺三江 翦彩成人起晋风》,揭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城剪纸的神秘面纱。 代代相承 融入传统习俗 在浦城,剪纸亦被称为剪花,从事剪纸的妇女被称为剪花嫂或剪花婆。千百年来,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融入浦城传统岁月节令中。当地百姓操办婚嫁喜事,都要延请剪花嫂、剪花婆来剪裁花样,装点礼品、烘托喜庆的气氛。“小时候看她们在布置婚礼时剪纸,很漂亮,我就开始跟着学。”浦城剪纸技艺传承人周冬梅回忆道。 年少时的耳濡目染,让剪纸在周冬梅心中扎下根系,成为她生命里的轴心。“我基本所有的时间都在剪纸,业余时间、晚上、周末,都是。”工作后的周冬梅,心中依旧保持着对剪纸的热爱,在得知浦城县举办剪纸培训班的消息后,她马上报名参加,利用闲暇时间,更加系统地学习剪纸创作。从开始剪纸至今,周冬梅已坚持三十余年,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只凭一把剪刀,玩转纸中乾坤,剪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在周冬梅剪出的蜿蜒曲折中,我们看到了铺满剪花嫂、剪花婆往昔岁月的花鸟鱼虫,也看到了错落在浦城剪纸新时代的亭台楼阁,在闽北小城中发出微微的红光,它将剪纸里承载的千年农耕文明传承与创新,从纤薄的红纸中提炼出来,裁出了柴米油盐、喜乐嬉笑的悠长岁月。 时移世易千年技艺日渐衰微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变,也悄然影响着剪纸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 “过去走亲访友都拎着礼品走亲访友,上面都贴着礼品花。现在很少见了,交流的方式现代化了,传统方式也就渐渐隐退了。”浦城县文化馆馆长吴卫东说。如今在浦城乡间,已难寻觅剪花嫂、剪花婆的踪迹。使用载体的急剧萎缩,加速了浦城剪纸的衰微。 心念及此,周冬梅打定主意,在浦城成立了首家“剪花嫂剪纸坊”,在经营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做起了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空余时间我会办公益的剪纸培训班,培养爱好剪纸艺术的年轻人,让更多的人从事剪纸,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除此之外,周冬梅还开通了“剪花嫂剪纸坊”微信公众号,希望通过新媒体渠道,将浦城剪纸宣传出去,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浦城剪纸,为浦城剪纸的延续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走进校园星火传承古城文脉 为了让剪纸更好地传承下去,浦城县大力培养师资力量,推广剪纸课堂,让剪纸走进校园,在浦城剪纸和孩子们之间形成纽带,承载这座古城延续不断的文脉。 从2005年开始,浦城县每年举办一期浦城县中小学美术老师剪纸培训班,积蓄起一批剪纸教学的中坚力量。“学校里的老师有传承的平台,有传承的对象,在全县中小学普及开来,就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传承,使国家级非遗项目能够在我们浦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吴卫东满怀希望。 现如今,剪纸课堂已在浦城县中小学全面铺开,这项口传口、手把手的技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步走向复兴。2007年,“浦城剪纸”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08年,浦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浦城剪纸在传承中延续生机,萌发出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