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观赏 于 2017-3-23 11:41 编辑
南浦书院建造于清乾隆 二十八年(1763年),地址在越王山(今仙楼山森林公园)下,已有247年历史,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已被列入县级保护文物。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吴镛将城内越王山(今仙楼山)麓越山道院划出一半,创办南浦书院。初建时颇具规模,院中文昌楼,楼下正中为堂,供奉武帝;左右两间为斋舍,下为回厅,厅外偏右为读书长廊,前后分列书舍18间,为书童肄业之所。其外为仪门、大门。楼后沿越王山转南为炼丹井,循石阶北上有浣花塘,中有小石桥通月华亭,以上为讲堂,内奉朱熹、程颐、真德秀等宋理学十三子。堂右称“时术斋”,为院长起居处,斋右是唤鹤亭。 泮池,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原址上重修。平面呈椭圆形,东西最大长34米,南北最大宽20米,深2米,水深0.5米,中部被卓观亭廊桥一分为二,桥为单孔石拱廊桥,条石砌筑桥身及桥拱,长5.6米,宽5.1米,矢高1.7米,跨径3米,上覆桥亭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 你知道“親爱精诚”这四个字最早是谁写的,匾在大堂正中?
蒋介石命人给书院送来由蒋氏亲笔题写的“親爱精诚”四个大字,后被书院镌刻成匾,悬挂于书院讲堂正中。 可惜,牌匾在特殊的年代里被毁,现南浦书院还可见到后人用蒋体临摹的四字,高悬于讲堂正中。
.中华民国13年黄埔军校于广州成立,
蒋介石题校训
首任校长蒋中正先生亲自拟选“亲爱精诚”为校训,呈交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后使用。其目的乃在造就“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的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发扬黄埔精神。 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亲爱精诚”为黄埔军校校训,正是孙中山先生衷心希望借黄埔军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和通过黄埔军校师生为纽带,团结国共两党共同革命的写照。 首任校长蒋中正先生于中华民国14年元旦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中阐述:“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中国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亲爱”,相亲相爱,和谐共处。“博爱”与“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广义而言,可理解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即爱国守法,乐于奉献,亦可理解为对事业、学校的热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爱岗敬业;于学院而言,可理解为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和谐共处。 “精诚”,精益求精,诚心诚意。“精”,既包含对学业和事业的执着追求,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亦指精神、精气,治学讲气,治校讲气,做人也当讲气;“诚”,指道德修养,要以诚待人,明礼诚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蒋中正《亲爱精诚》】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亲密友爱,真心诚意。蒋中正为校训题词时,在“爱”字上加了一点,“精”字上减了一点,这一加一减,我们可以理解为:少一点精明,多一点爱。
.
.出书院门转南,到书院后面看炼丹井.
.
.
.
. .
.
.
..
炼丹井,位于南浦书院主体建筑后侧石砌挡墙的第一级平面之上。依山势而凿,井身呈圆直筒型,井壁及底部毛石垒砌,直径1.2米,深2米,水深1米,靠山壁一侧毛石堆砌出长1.2米、宽1米的平台,平台表面三块大块的花岗岩打磨出平面,从右到左依次阴刻楷书“乾隆丁丑(1757)秋\煉丹井\陈如登砌”、“白欺人(不?)當井是\杜師名足玄者煉丹薬\世時湧\出醫家泡製其力\神效盖其遗澤也\湯(和?)道識”。井水清澈,至今为百姓所饮用。 乾隆年间,留有诗:“杜师井甃深,无风水自动,一六逗真源,何处觅丹汞”。
转载 1933年11月,被蒋介石调往福建的十九路军,在中国**关于合作抗日主张的影响下,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并通电宣告脱离国民党,组织生产人民党,并将19路军改称人民革命军。 正忙于围剿**苏区红军的蒋介石闻讯后,命令张治中、蒋鼎文、卫立煌三路大军进福建讨伐,消灭福建人民政府。 1933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一天),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率随从人员从江西南昌乘飞机直达浦城督师平乱。 从南昌先后出发两架飞机,蒋氏夫妇先行,侍从秘书汪日章、德国警卫顾问斯太乃司,美籍飞行员斯密司和电务员、宋美龄秘书、厨师等9人乘坐的飞机于上午九时出发,在距景德镇20里外的上空时,机上的一只发动机失灵,飞机侧飞,在一条小溪边迫降,圣诞节快到了,厨师无奈只好将宋美龄准备过节的一只烤火鸡端上来给大家做了午餐。 飞机坐不成了,侍从人员于两天后辗转到达浦城。 蒋氏夫妇的座机在浦城盘旋一圈后,降落在水南机场,机场上早有当地政要和军队官员等候,蒋氏夫妇坐上浦城县衙为督、抚和钦差而准备的绿呢官轿进城,到城关市心街下轿步行往行辕。 行辕设在城东仙楼山下,蒋氏来浦之前,曾派前敌总指挥蒋鼎文部打前站,成立了卫戊戒严司令部,八十师师长陈明仁担任卫戊司令。 移师福建,非同小可。蒋鼎文派副官和县政府办兵差的人员忙于“号房子”,寻至仙楼下一带,见经堂弄叶子良家的新建宅第较为合适,里里外外观察一番后认为:叶宅背靠仙楼山,房屋依山而建居高临下便于警戒防卫,叶宅后尚有当地富户黄子洪新建的西式洋楼一座,可供警卫和侍卫人员驻扎,左边有军统头目戴笠住处,并架设了电台,大小军统头目为蒋保镖;右边有厚重的华丰门城墙,就是有红军游击队来袭,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万无一失。于是便将仙楼山下叶宅定为蒋的行辕,在附近驻扎了蒋的侍卫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 初到福建的宋美龄被浦城山区的雄伟景象所吸引。城外群山环绕,南浦溪碧水清清,街道清纯古朴,吴山、西岩山、仙楼山、横山苍翠映目,古老的县城如一幅水墨画卷静中有动,她对丈夫说:“如果不是战争,浦城是一块绝妙的天然养生之地”。 在后来给友人们的信中,宋美龄写道:“战事偬倥,硝烟四起,福建却是山复一山,接连不断的崇山峻岭,上面长满了繁茂的杉木,万万千千的杉树,在圣诞时节青翠欲滴,在苍翠的山色中还偶尔衬托着一两株红色的腊梅树,鲜艳夺目。” 初来乍到的蒋氏夫妇这些天接受了浦城县长刘玉质和其他当地官员士绅的晋谒。 县长刘玉质命人从浦城当时最有名的“嘉宾菜馆”由名厨王松年亲自掌勺制作的一桌名菜:白云鸡、软溜炒、百鸟朝凤、雪中得宝、粉色汤丸、红烧狮子头、金铸银燕、七星鱼丸、硃砂蹄包等美味佳肴,每味菜品都放上精雕细镂的浦城剪纸,装上礼盒后命四个轿夫用方柽抬到行辕请蒋氏夫妇品尝。 当时的县长刘玉质原为驻军国民党独立师第四十五旅参谋长,省政府为求军政协调,派刘代理浦城县长,初上任,即逢蒋派大军镇压“闽变”,刘玉质与蒋嫡系部队配合协调,办兵差十分卖力,深得蒋鼎文部师长陈明仁信任。 原本连饮料、食物和蔬菜甚至饮用水都是从南京运来专供食用的蒋氏夫妇,破例收下了县长刘玉质送来的菜肴,打开方柽,蒋氏夫妇非常满意,尤其是对刘县长的文人风度和恭敬热情更为赞赏,蒋对刘县长表示了信任。同时分别给轿夫和厨师分发了丰厚的奖赏。 元旦这天,蒋氏夫妇在仙楼山蜿蜒的小道上漫步,在铁笛岩,他们发现了几株怒放的梅花:红梅、腊梅、绿萼、白梅在严冬中傲然怒放,苍劲艳丽的梅花散发出阵阵清香。 宋美龄认为梅花开放会带来好运:“梅花怒放是吉兆,梅开五瓣,预示着福、禄、寿、禧及平安康宁。” 蒋介石兴致大发,细心采摘了几支回行辕。当晚,红烛高照炭火温馨,他把梅花放在请当地篾匠精心编织的小竹篮里,送给夫人为新年礼物。 “梅花在树上的时候,固然清丽多姿,而放在篮里,映着烛光,越发美不可言,枝条的疏影,在墙上映出清劲的笔势,饶有明代八大山人的画意。”宋美龄在赞叹之余,也体会了军人丈夫的细心。在后来给友人们的信中她写道:“你们或许明白我何以愿意和丈夫在前线共尝甘苦,因为他既有军人的气魄胆略,且有词客的细心温柔。” 自1927年至1937年,十年间蒋氏大多是在东征西战中度过的,为了做到夫唱妇随,宋美龄一直奔波在旅途上,无论是在战场边关或内地,从“二次北伐”到“剿共战争”,她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 在浦城的几天里,精力旺盛的蒋氏在孔庙里召开了军民大会,他在发言中对浦城的山川秀色、淳朴民风和历史人物真德秀赞赏一番后,又对与会人员进行“嘉勉”,最后着重提到了“攘外必先安内”和此次入闽作战的意义和要求。 此外,蒋介石视察了新修的江(山)浦(城)公路,并莅临江水东石排岭大操场检阅了军队,随后顺道步行来到了在当时可算得上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夕阳古寺。 三十年代的夕阳寺是官道上的寺院,门前古道宽阔,室内设施齐全,佛前香火旺盛,蒋氏在住持僧的陪同下参观了关圣殿、大雄宝殿和大士阁。他对寺中数以百计的雕塑佛像饶有兴趣,夸赞夕阳寺“寺庙布局合理,方丈住持治理有方,寺内神像雕刻精湛,工艺可谓集雕、塑、铸、刻四大艺术之大成。” 品过住持僧敬献的香茶后,蒋氏还继续参观了寺内的客堂、僧房、磨房和衣鞋作坊,对寺内用水牛拉大谷砻碾米榨油的碾房和号称“千人锅”、“百人被”的厨房和僧房大加赞叹。接着蒋又参观了“贯日”凉亭、“鸳浆”古井,对浦城的人文历史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在后来的几天里,蒋介石带着德国顾问清晨登机,黄昏回浦,往返于建瓯、浦城之间,亲自指挥并拟定攻打南平、古田、水口等地区的作战方案及攻击部署。 蒋氏亲上前线,宋美龄在行辕除阅读文件外无它事,偶尔也和侍卫上街走走。 元旦伊始,刚下过一场雪,天气较寒冷,浦城街道虽狭窄,但宁静,有军队驻扎,环境卫生还较为干净,商铺也照常开门,售卖的货物较多,尤其是土特产更为丰富。 宋美龄买了些花生瓜子赏给侍卫,还带点香菇、笋干准备送给友人。 在浦城人的眼中,蒋夫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她头后梳着一个小髻,穿着贴身的旗袍,外罩适体大衣,脚穿平底暖鞋,在街道上轻步而过,侍卫们则手提物品在一丈开外随后跟上。 蒋夫人面带微笑,不时在小街店面里用委婉适度的话语与商贩交谈。她声音平和不重,手势文雅不俗,令人感到亲切近人,商贩们原本很拘束,在夫人面前也自然放松了许多。 蒋夫人也随机考察了浦城教会。她幼年和少年时曾在美国读书,曾是教会学校出身,她回国后与上海和南京教会接触频繁,所以对教会非常慷慨。她每到一地凡是有教会的地方,必邀集教友或传教士及他们的眷属举行茶活会或聚餐,以联络教友感情。 自民国初始浦城已有教会机构和布道所,蒋夫人也按例考察了教会机构,接见了传道士和教友,并捐赠了善款。 蒋氏夫妇在仙楼下居住时,曾两次来到仙楼山西侧的南浦书院,他们参观了书院的泮池、廊桥、文昌阁、讲堂,参谒了关夫子神像及供奉宋浦子理学十三子的神位。 南浦书院山长(院长)向蒋氏夫妇详细介绍了南浦书院的始建年代,重修年代,院产来历及收支情况,特别是讲到清嘉庆、道光时,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在浦城主持书院时的辉煌业绩及在福建闽北浦城南浦书院仅次于福州鳌峰书院的宏大规模和目前的教育传承,藏书情况时,蒋对南浦书院山长(院长)加以勉励。 参观南浦书院后,蒋介石命人给书院送来由蒋氏亲笔题写的“親爱精诚”四个大字,后被书院镌刻成匾,悬挂于书院讲堂正中。 可惜,牌匾在特殊的年代里被毁,现南浦书院还可见到后人用蒋体临摹的四字,高悬于讲堂正中。 虽然蒋氏夫妇在浦城仅逗留十多天,山山水水为宋美龄留下了深深恋意,也为浦城留下了些许历史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