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芳源 于 2015-12-11 09:38 编辑
9 p5 R: f5 Z& U4 d' P7 o1 j' Q/ ?; b. x- t/ u
竹海云峰上下洋采风纪实 蒋 仁 刘理魁 上下洋是浦城著名高山区,曾流行有民谣:“娘啊娘,生女莫嫁上下洋,山又高,路又长,前门听见犀狗叫,后门听到虎驮羊”。一谈起上下洋,人们就认为那里山高岭峻,虎狼出没的地方。其实不然,笔者于1970、1991、2014年3次考察,曾经徒步攀岭、乘车迂回,每次考察都有新的收获,总觉得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避暑休闲最佳乐园。 上下洋包括今上洋、山际、永建三个建制村,共19个自然村,29.07平方公里,折合面积43587亩。其中耕地4000多亩,山地近40000亩(毛竹面积1万多亩)。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2座,其中最高水檐尖1331米,名声大的是八台尖1026米。1992年7月4日浦城县特大洪灾是八台尖为发源地,一天一夜,倾盆大雨达20多小时,形成一条雨带,经古楼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岚谷向西延伸,八台尖因此而出名。 三个建制村住地海拔分别是:上洋村898米,永建村913米,山际村720米。各自然村住地海拔约700-1000米之间。共有504户,1737人(2013年统计)。清代属通德里二图,近代以来属古楼乡。距古楼村40余里,其地型地貌坐东北向西南,水流入古楼溪,出太平关汇入江西广丰县境内,流入信江。上下洋村距仙阳镇也是40多里,孩子读书都到仙阳镇所辖的阳墩,巽岭、仙阳学校最为方便。1961年根据群众要求县政府把上洋,山际,永建三个大队划入仙阳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队改为村延续至今。 上下洋历史悠久,据杨氏家谱记载,杨氏先祖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从县境东乡郊阳里(今浮流村一带)迁至上洋村定居至今,繁衍500多年,现有500多丁口,然后又分支到福州,闽南等地。清道光六年(1826年)编写有《杨氏族谱》,民国初年建有“杨氏祠堂”,至今尚存,。上洋村是浦城杨氏家族发祥地之一。 上下洋各村均操吴语,讲浦城方言。这里历来重视教育,解放前较大的自然村办有私塾。解放后,在永建设有辅导学区,下辖3个小学。1972年为实现 普及初中义务教育,还设有初中班,为时近10年。上下洋也出过许多文化名人,现代有周立方(祖籍永建村)解放前为中共地下党员,厦门大学肆业,解放后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秘书长等职;上洋村杨鸿是当今《闽北日报》社总编,名声远播。还有上洋村杨海燕,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曾为家乡道路硬化捐资万元,乡民为她立碑留念。 上下洋山高路远确是事实,未通公路前,要从城关到上下洋,城关出发,经马西、巽岭、阳墩、枫处亭、甫下、里原厂、蔡家岭、小仁风,要攀登上万石级台阶,才能到达上下洋。人们听说这里的高山峻岭,会胆战心惊。1974年从枫处亭村的公路连接到上下洋,开僻了20多公里的公路。21世纪初铺设了水泥路面,连接三个行政村的公路全部硬化,可通摩托车,汔车,拖拉机,载人运货都很方便,青少年读书可以坐车到仙阳、城关就读,有的升入高等学府深造都方便,结束了山高路长的可怕状况。 县老年书画会第二组10人,于2014年11月21日,在上洋村杨氏家庭出生的退休干部杨邦翰同志的安排导游下,乘租夏百龄的面包车到上下洋采风。我们于上午8时40分从城关出发,9时50分到达上下洋的999米高峰上亭坳路口。在此停车,居高临下,饱览自然风光,吮吸高山的清新空气。这里俯首南望,右边城关的高楼鳞次栉比,一目了然;左边仙阳新镇影约可见;往北看群山起伏,一望无际,云雾缭绕,忽聚忽散,蔚为壮观。当云雾散去,则可见山连山,弯连弯,竹林连树林。溪涧连狭道,别有一番山深林密景象,让大家饱览了这里山川壮丽自然风光。 我们到上洋村,先与村两委干部座谈,请他们介绍该村方方面面的情况,他们介绍上洋村辖地面积9.04平方公里,折合面积13553亩,4个自然村,174户553人,竹山4000多亩,耕地面积1000多亩,绿化率90%以上。听完介绍而后参观村容村貌,参观了杨氏祠堂和5座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均清代所建,高墙大院,砖砌门楼。进去,便有上厅下栋,前后天井,画栋雕梁,很有气派。房主已外出供职、务工或读书,房子空闲着,只有几位老人留守。 村后有株红豆杉,3人合围不了,据林业部门所挂的保获牌介绍,这株红豆杉这是浦城两大奇树之一,另一株是临江杨柳尖的“九龙桂”。这株红豆杉为全县之冠,据说是杨氏开宗族婆坟头的风水树,其后裔种的,距今已有500余年。 参观上洋村后,驱车经过中洋,下洋,到了离上洋5公里的山际村。农屋建于山凹间,星星点点,村委会为砖木平房,在村中山腰,去周公济的水泥路与黄土路相接处。全村面积9.56平方公里,折合面积14339亩。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03户370多人,耕地面积1000多亩。四面环山,有林地面积万多亩,杉、松、杂木十分浓绿,是天然的绿色宝库。 随后,我们来到永建村(原名徐铺地),这里四面环山,松、杉、竹杂叠成障。辖地面积10.47平方公里,折合面积15695亩。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27户,810多人,耕地面积1243亩,是上下洋片区面积较大的村庄,地势较高的建制村。现留有古民居建筑10来座,这里历来是浦城周姓的集散地之一,也出了不少周姓文化人。建有周氏祠堂和古庙,至今尚存,说明永建村是周姓家族发祥地之一。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6000多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栗裕率领下,奉命从江西瑞金出发,于9月5日,从管厝青草洋东坑桥入浦城,6日转忠信,7日从忠信往渔梁,然后经枫处亭,蔡家岭到上下洋,再往古楼村。在苏区人民带路下一路顺利前行,在浦城历史上留下了英烈的芳踪记载。 : y; A1 R6 H4 E8 {! Q0 R6 H8 B
竹海云峰上下洋考察感赋 双尖鼎峙隐千山,奇幻轻纱令眼看。 起伏无边峰叠叠,卷舒有序竹绵绵。 礼遵祖训风淳朴,泉涌清波气自然。 文获良师声远播,才人辈出忆前贤。 & W& a2 T. y! m' k+ d7 Q4 e2 n8 b
回程,我们到阳墩枫处自然村后山,瞻仰清代刑部尚书祖之望芳冢。幸二位热心的村中女士带我们到墓地。墓座西北向东南,交椅型。其墓原规模大,饰品多,现所见到的是一片荒丘。墓被盗后,石香炉、石人、石马、石羊等全无,我们深感可惜和遗憾。祖之望官居二品,是浦城第九位高官,建议县文物部门将墓的遗址应列入保护单位。 观后感赋一律:驾鹤西归两百秋,重卿政绩史长留。官衙严法公平执,梓里钟情善志修。香室校刊圆士愿,城墙监葺释民忧。芳茔被盗心碑在,不实言词应尽休。
5 L" l# `/ Z9 N8 @8 k2014.11.21 3 K+ q# f+ b) U; o*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