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残荷听雨 于 2014-10-29 23:34 编辑 ( e* k5 W- @6 p9 L1 R
. P; F* {. w# Y. y8 C1 S$ p- @
) P* ]5 K5 t9 l @
寻 觅“贡 烟”(散文) 在“七月流火”的一个上午,我与吴和声等应县烟草局和县文联之邀,驱车前往位于浙江龙泉边界的浦城县富岭镇莲塘坂村,调查在明、清时期该地所产烟草被当时朝廷列为“贡烟”的有关史料。 前几年在县旅游局工作时,我曾和旅游局同志一道多次到过该村考察旅游资源。莲塘坂村座落在“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匡山北面山腰处。距村西约一里余的“葛山隘”,是浙江省与福建省的分界关,过了此隘,即属浙江地界。南面奇峰突兀,最高海拔1350多米,是有着秀丽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匡山风景区。距村东北向约三、四里,是明代永乐年间朝廷督采的棠岱坑银铅矿遗址。从遗存的《棠岱坑水垅记》的碑文记载中,可见当时矿山之规模,亦可见莲塘坂村当年之繁华。 然而,在数百年前,这里闻名天下的既不是美味的山珍和迷人的风光,也不是那源源开采出来的白银,而是被称为“贡烟”的金丝般的烟丝和金灿灿的烟叶。 莲塘坂的烟草究竟是那朝那代被朝廷列为贡品,至今仍是个谜,有关史书也无详细记载。据清乾隆(1736-1795年)陆耀所著《烟谱》载:“烟草,处处有之,……第一数闽省,而浦城最著。”《福建通志》所载亦然。清嘉庆(1796-1820年)《浦城县志》之载亦只寥寥数语:“邑中种于田者曰田烟,种于山者曰山烟,山烟以产自黄龙山、茅洋者为上,田烟以产自莲塘者为上,远近皆著名”。文中所说的黄龙山、茅洋在今忠信镇境内,莲塘即是上面所说的富岭镇莲塘坂。 史书记载虽简略,但浦城种植烟草却是历史悠久,据说自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烟草从菲律宾传入中国,浦城就开始种植,且面积甚广,所产烟叶经加工切丝后,晴天不酥、雨天不潮,味香可口,称为“社烟”、“黄烟”、誉为“金丝”,与武夷茶、建兰等同列为“贡品”。八十年代初在河北正定县修建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场地中所建的“荣宁街”上有一烟店,所挂牌子就是“福建特产浦城社烟”。可见当时浦城所产之烟在全国就享有盛名。 我们驱车行走在青山拥翠的山村公路上,经近一个小时的峰回路转、山重水复,我们终于来到了当年“贡烟”的故乡之一——莲塘坂村。 村支书、主任知道我们是为了解莲塘坂“贡烟”历史而来,特地请了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我们作介绍,并带我们看了过去世代种植“贡烟”的一片片烟田。 一位老人指着三面群山环抱,村前一块高低错落的开阔稻田告诉我们:莲塘坂村四周有五个小山丘,形似五朵莲花,中间的稻田,过去曾是一片大莲塘(荷塘),莲塘坂故此得名。周围的山地几百年来都是以种烟为主,尤以“十八石”、“笔架山”所产的烟最好。其烟不仅香味淳正,且吸过后有一种清甜的感觉。过去,各地烟商都争购这里出产的烟叶。 在谈到这里的烟何时被列为“贡品”时,在场的老人们都很难说出确切的年代和因由,且各有说法。我知道,因时间久又无详细史料记载,有的东西经一代代的口传,或因历史原因失传,或神化,或张冠李戴,或经人加工杜撰……与史实已有走样,因而各人的说法莫衷一是,但这里的人都相信这些传说是真的。 “这里的‘贡烟’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封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很认真地说。 虽然我们都相信朱元璋时中国还没有烟草种植,但我还是愿意听他把故事继续讲下去。近几年从事文博工作的实践告诉我,文献记载应与考古发现的实物相互映证。近年来,金沙遗址的发掘使人们重新认识四川古巴国、古蜀国的文明;而我县猫耳山商代古窑址的发掘,则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早期窑业技术、特别是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改写了南方窑业的历史。我不敢肯定在明万历年间以前,浦城就有烟草种植,但也不敢否定在明万历年间以前烟草就已传入中国或中国本身就有烟草这一植物。当然,这有待于专业人员去进一步研究或考古界有新的发现。 “据说有一年,朱元璋从龙泉宝溪的披云山逃难到莲塘坂”,老人吸了一口烟继续说,“当时他又累又饿,昏倒在村旁的一棵大樟树下。后来被一位好心的村姑发现,给了他饭吃,还把父亲吸的山烟拿给他吸,说是吸了可宽心提神。朱元璋吸了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寻这里的烟吸,封这里的烟为‘贡烟’。朝廷年年派专人采办。” “我听老一辈人讲,这里的烟是章溢和刘伯温带进京城的。”另一位70多岁的老人接过话茬,“当年,章溢隐居匡山、刘伯温、宋濂、叶琛等人常来探望,闲聊时就吸这里的山烟,后来他们帮朱元璋打天下,就把这里的烟带去,皇帝吸了觉得比别处的烟好吸,就封这里的烟为‘贡烟’……” “我们这里的烟过去被叫做‘贡烟’,也许与明朝时朝廷在这里开采棠岱坑银矿有关吧!”村主任小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现存的《棠岱坑水垅记》碑文记载,明永乐十二年,朝廷派钦差内使朱公、监察御史屈候到此督采棠岱坑银铅矿,也许是当时的钦差或监察御史把这里的烟带往京城,又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被列为‘贡烟’吧!” 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与烟草是明万历年间才由菲律宾传入中国有悖,(明永乐十二年是1414年,而明万历元年是1573年)。这只能解释为过去中国就已有烟草或在明万历年以前烟草就从海外传入中国。这使我想起了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情景,莫非烟草流入中国与郑和带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有关? 这只是我的猜测和推理。 一直沉默不语的一位老者这时站了起来,慢条斯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据上辈老人讲,清朝时候,我们村里出了一个姓李的武进士,曾在朝廷任过将军,我们村的那座大厝就是他当年建的,至今门前还有旗杆石、下马石,后院还有他习武用的石锁,足有三、四百斤。我们这里的山烟,可能就是他带进京的。” 他说的似乎更合乎情理,在村子里,我们见到了两座青砖马头墙的清代约乾嘉年间的古建筑,虽已破旧,但其深宅大院和精美的木雕、砖雕、柱础等仍透露着当年的辉煌。据说,一座是当年本村的一位在杭州经营木材、土纸的富商的宅院;另一座就是这位武进士的府第。从一些残存的石刻题字上,可看出这个院子是个官宦之家。 这时,村主任向我递过了一支“七匹狼”香烟,他告诉我,这烟就是福建卷烟厂用浦城所产烟叶加工的。 我掏出火机,慢慢点燃。看着闪烁的火光,我突然想到了人类发明用火的故事。历史书告诉我们:最早的火是远古时燧人氏发现的。燧人氏在钻木时产生了火,发现了火并教人们使用火。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自然界的雷电引起了森林火灾,不少动物被烧死,原始人吃了烧熟动物的肉,觉得比生吃更香更好吃,于是把火种保存了下来……。而在古希腊神话中,火的出现则赋予了英雄的色彩:天神普鲁米修斯敢于对抗万神之神宙斯,私自盗火下凡,造福人间。他还教人类纺织、造屋、医药、航海,使人类有了文明。宙斯为惩罚他,命火神打造锁链、楔子,命威力神和暴力神把他钉锁在高加索山顶峭壁上,每天叫一只大鹰来啄食他的肝脏,他为造福人类,在高加索山顶受难3万年…… 无论是那种说法,历史研究也罢,神话故事也罢,我认为都是美丽的。毕竟火是实实在在存在,是早期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并学会使用。用火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饮毛茹血的时代,并走向文明。 于是,我又从火想到了烟,想到村民们对莲塘坂“贡烟”各自不同的说法。但尽管流传的故事不同。可这里的烟草过去被朝廷列为“贡烟”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是哪个朝代由什么人进献京城?抑或是由于这里的烟草品质特佳,与众不同,因而一传十,十传百,而名扬天下,以至得到朝廷的赏识而被列为“贡烟”?不是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吗?然而,人们崇拜英雄,总是把一些美好的事物与英雄、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也许是一种“英雄情结”吧!比如北宋时,杨家将抗辽守关的战争都发生在北方,并未到过福建作战,而闽北民间流传的许多攻关夺寨的传奇故事,却不少都和杨六郎、杨文广等联系在一起…… 离开莲塘坂村,我们来到了富岭镇烟草工作站。富岭镇是浦城县烤烟生产大镇之一,站长潘强同志告诉我们,这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烟草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有关政策的扶持下,烟农种烟积极性空前高涨,烤烟生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镇种植烤烟面积达5200亩,仅去年,烤烟总产值达1200万元,扣除成本投入外,农民纯收入达500多万元,一些种烟专业户年纯收入达6-8万元。每年,镇政府仅县财政烟叶税返还一项,就增加财政收入150万元以上。此外,国家烟草部门近年来投入该镇烟建工程项目经费就达2000万元左右,仅去年就投入500万元。有力地改善了各村烟田机耕道建设和高标准烤烟房建设,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烤烟生产的积极性。富岭镇生产的烤烟品质优良,为浙江中烟工业公司定点收购,作为生产中高档烟的原料。潘站长还告诉我们,今年虽然遇到特大洪灾,烟田受到一定损失,但在上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全镇一心,抗洪救灾,努力减少因洪灾带来的损失。目前,他们全站同志正在投入紧张的烟叶收购中,估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时,我眼前又浮现出一串串金灿灿的烟叶,闻到了一阵阵淳美的芳香。心中象打开一扇窗子,突然透亮透亮:是啊!何必要寻找“贡烟”的出处呢?浦城每个乡镇,每个山村出产的优质烤烟,不就是当年名扬天下的“浦城贡烟”么! ——原载《忘忧草》 0 k* {7 M8 u5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