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山 于 2013-1-26 05:32 编辑
& D# m \, e: _
4 ^ D9 n8 [- s: O) ]" I, A# r
T7 F8 x2 K; i: ?, Y1 w 古琴的制作
2 l7 b+ C3 A& u 田双琨 口述 王炯 张玉萍 整理. @1 g) K- L' ^7 Y' e
L( E: x, @) j (一)选材及斫琴工具, Y/ ~# t2 s: Q$ R
$ _: ?( M2 D7 O4 r/ l; Q. J 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5 c, F+ J( h9 Z9 J: m$ m1 v9 w h( [0 }0 ~
选材
9 z" Z6 D" ?% ~$ B+ S: P7 w0 a9 d( o5 ^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6 Y2 B E u& n8 x$ v
: B8 w) ?0 L; S- g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1 X0 ?( y. Q f$ d% `
4 }; b+ D4 ]0 a9 z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 `* [6 `# F( G5 m8 C
! q2 O. D* H, d) C# k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6 H& F# F7 w, _$ e4 D2 ^
+ Q1 {* ~5 ]2 s S4 X& i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同的部位讲一下琴材的选取。5 b' T3 x2 `8 Y. O
' J$ J5 o: [( U; ]9 e 面板
2 ?" V. C( P& h
0 \" }+ p; `( y W 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7 h! }1 m* M. S ~" ?
* X0 n* e- v: I% Q8 ?& e3 v7 |
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 木(音)。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 木则发黑,发暗。
+ M$ W' g( K9 g- ~# c4 ?9 r/ q2 s
, c( O" V# v. ~. ?# _ 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
& _( q7 b: O& {. T3 ~% U
( }, m# n6 ]4 ]1 F% x 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火烤,然火烤的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 F2 \8 p: ]! Q3 X4 n& i# i7 S3 `. r7 m5 H. b9 [* d( b
琴底
" V+ F% I8 i6 ]+ M6 \# H @$ b( R1 q+ E: q+ I- ~
枫木、色木:此两种木材作古琴的底板音色会很好,这也是制作小提琴底板的材料,但色木较易变形,如热处理方面做得不好就无法保证质量。
& l. X& Q5 X0 Y1 G8 \3 x! S
% H O0 Q2 r4 e- A# K; a 松木:白松做底是不错的材料,小提琴面就是用的白松。落叶松也可,但落叶松易裂。事实上除白松外的松木基本都易裂。( { q0 Z& z) j5 B9 Z
- ?( B8 X7 c3 R; ?: X4 z 黄花松:阔叶材,重量好,但也易裂,注意制琴时要选用无裂隙之材为好。
7 U/ [, H/ ]. ^. O; Z! }. t1 g3 m# v0 G& I5 G
黄菠萝(音):这是东北产的一种木材,纹理粗糙,木纹接近椿木,颜色发红,比金丝楠木的味道要好闻。它的应力好,用来制琴底声音也不错。5 t: ~" n- H4 d+ B! J0 Z2 U
/ \1 r( |: v% a5 T 金丝楠:此木较香,硬度适宜做底,然而它会受气候影响产生微变。
4 s) ~6 d, J. y) B% }/ [. ]7 l
' J3 \2 ?. S g$ j1 p& M& n 椿木:椿木分香椿、臭椿、白椿。椿木本身有一定硬度、脆性,易断不弯,力超则断,在古琴应用上声音还是不错的,其中以香椿为好,无杂味,材质上比前述几种松木略硬。
, x! y7 F0 D, P! }2 d* d
4 g4 U$ k8 L# p1 S$ o% v( i3 k/ ] 梓木:又称广梓木,色如紫檀,重量则较轻,其中有黑芯木,发声较好。& Q' J4 B! Y% S% O0 P
; W8 x3 Q$ T. s$ i( f& N
花梨木:一般做高级琴的底材,声音不错。
7 @0 z/ D# a( G5 R' M4 m( u5 [) u1 z% h, G
红木:不宜制琴,因其音死,共鸣少。; W0 D4 w5 ~: F: q0 z% c
2 E7 P' S2 s5 l1 K% M. T& {
当然,上面说过,木材很老时,原有木性已变,则无所谓何木,敲击有响,木材不裂,就完全可以用作底材。/ a! l& H, G* b
. ]+ V7 _- B X3 w7 U4 T6 ? 总之木以老为贵。# L( D4 G* _+ _' }" O2 D3 K
( I, W, P# L' h% f' m 附件* I% V3 R) {) _. D. F0 D
8 X: J4 M/ |7 V 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轸池板、琴轸、冠角(焦尾)、雁足、尾托等。% u( y8 J$ j; B2 I
% h( _2 t! }- S& B3 o
附件的选材以象牙第一,玉石次,紫檀木再次之,此下为老红木,花梨,枣木。次品则有色木和硬杂木等。实际上古琴附件用得最早的是枣木,红木等是外来的材质,中国本土并不出产。个别的古代还曾有在岳山上镶金、象牙等材质的,琴轸也有用景泰兰的,成套的附件则以玉为主,有极少量的以珍贵的翡翠为材。. C& t8 a4 m1 k, P% I8 n! E4 V
1 O5 o( Y& V0 s* R5 e- B: ]" r 徽
. V7 w% y1 X2 O: ?! }
4 @) S1 D& ^+ ~: Q+ e 徽的取材有金、银、玉、瓷、石决明、蚌、塑料?穴如珠光玻璃?雪等,目前以蚌居多。
; f( t, w+ S# k9 t- s n) d" w, S. E) K/ ~ W
灰胎' o* }' D5 B- q; z8 @' a% [
# p. N7 Z6 [& K5 g 灰胎的选材分为孜子灰?穴翡翠粉?雪、八宝灰?穴八种金石原素粉碎制成?雪、菟丝子灰、古瓷粉?穴老瓷器砸碎而得?雪、粉末冶金、鹿角灰、瓦灰、砖灰等。灰胎以硬为好,不过因鹿含有长春、吉祥之意,因此鹿角灰一直用得比较普遍,也以鹿角灰为上。
( U9 C. F# y. ]' J P( q9 _ t( \! m# s5 C; T) k" e3 I
漆
9 W h/ B# C& b
0 A0 [9 N) k2 d: p7 f 古代只有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与泥土相排斥,不发生化学反应,对古琴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木头,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琴能很好的保留至今,大漆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大漆在琴上的应用最为广泛。
n+ w! T1 V' o8 g0 I. Y, i: t3 p9 k+ Q3 V0 x& D$ {
目前制琴用的漆还有以下几种:
+ ^. ?4 I$ t5 D) r8 h 硝基清漆:这种漆硬度相对较高,光亮度大。
7 l1 z2 E# H5 x5 u5 g1 C 还氧树脂漆:漆中含有快干剂,快干剂越多漆干的越快,但是漆脆。
- m6 G; [; r! Z( W! _ 聚胺脂漆:有气味且甚重,而且毒性较大。5 t0 z3 d, F% U# S$ U5 \6 O1 @! n
还有腰果漆、过滤大漆、合成大漆等。
5 X5 {8 e: R% |# e1 G
( X' P, ^8 e/ F; |+ O) O3 i" t( ? 需要注意的是生漆是活性的自然漆,含有植物酵素酶,有毒性,会使皮肤过敏因此避免直接接触,若不小心触及皮肤用油擦去就好。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因此须带上口罩与塑胶手套工作。过敏情形因人而异,经常上生漆的人就不会有过敏现象,在夏天上漆时要注意通风,人在风源处施工,并选择早晚温度低时上漆,以避免夏天生漆所散发的毒气,会造成皮肤过敏起疹,奇痒难耐。, Z1 a) C6 |2 J+ |
8 t! E, N, O2 `* P2 j& w 斫琴工具(以最简单工具为例,不考虑机械化)
! U6 t, o& G/ `+ v 木挫刀:可以挫琴肩、腰等导角的地方
% n; e! i ?1 o' E9 U& @ 木凿:斫琴的最基本的工具、负责铲腹腔等重要的部位
) U3 O- j2 U' V 锯子:锯木头用
: I' G' o3 M2 I, C+ I# | 水砂纸:打磨面的工具(目前也有机器代之)# @+ ^2 n$ H4 ]
刮刀:刮漆等. G$ ~+ D' d, w2 O [& V6 I
橡皮手套:上漆时的保护手套9 C" `4 ?- V+ ^) O5 J
刷子:上漆时主要工具
$ c% I7 u; ~1 e! l! `0 B0 }5 u 劈刀:削木头时主要工具8 h! h7 @# z$ x) _8 p
磨刀石:打磨工具
) x4 J& I p; j/ p' | 刨刀:刨板时的主要工具
2 ]! v' m0 c* O' q! }
3 n$ V8 ~) E7 v6 L 还有些其他的工具:铅笔、墨斗、卡尺、麻绳、楔子、电钻、钻头、庞(天梯)、车床等等,工具以越精良越妙,如各个工具型号齐全,自然使用过程中会更方便。+ H$ P6 J& [, L9 l4 X, m% `) Y' d" q
% o: J& ] }; F6 k2 J, K) K0 \, ~0 K
(二)面板槽腹' `: z. R( t- A9 b
6 R. m$ E. S0 l8 Y" L; [ 上期讲到了选材、面板、琴底、附件、徵、灰胎、漆、斫琴工具。这期我们从面板的尺寸谈起。
: E m4 U6 t! c9 }9 r& n2 J3 b* r8 | A; x6 C9 S
以仲尼式为例,面板板材要求长1.25米,肩处宽21.5公分,厚5公分(或曰高度)。面板边缘的厚度一般为1.2公分左右(加上底板1.8公分为好,上下不可差得太多)。凤舌处长12公分,最高点1.8公分,两边最低点0.2公分。岳山至琴头边缘处距离为8-12公分,岳山往琴尾方向4公分处开始槽腹,从琴尾往琴头方向5公分处开始槽腹,以上所述为槽腹时所留实木最多的,最少的从琴头到槽腹为2公分,从琴尾到槽腹为2公分至5公分,槽腹左右的边宽一般为1-1.5公分(左右对称),周圈除两侧均为此尺寸。雁足位需留大约4公分宽,或者可以更多一些,面积太小雁足不容易固定,易歪。龙池与凤沼位置要求隆起一块,厚度一般为3公分-2.5公分厚(龙池、凤沼厚度一样),个别也有1.8公分厚的(以长方形为例)。龙池凤沼可以是圆形或者长方形等,示情况而定,龙池凤沼的大小与琴发音有直接关系,最好龙池处长21公分,宽2.5公分(古书上的尺寸),凤沼处长10公分,宽2.4公分。以上尺寸为大概,既有比这长的,也有比这短。常规是越窄的,一般长度相度要长,宽的呢,长度相对短些,但再怎么变,其面积大致一样。龙池位置以七徵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到合适尺度,凤沼位置以十三徵为起点,向琴头方向走。掏腹时槽腹中间稍厚,两边薄,最厚为1.8公分,最薄处为1.2公分,制作中用特殊的千分尺去量(乐器店有售)。徵位的定置:从岳山至龙龈,对折居中即七徵,以七徵至岳山对折居中,即四徵,以七徵至岳山三折,一折即五徵、再折即二徵、三折与岳山齐,四徵至岳山对折,即一徵,五徵至七徵五折,从五徵取二折则六徵,从二徵取一折则三徵,后之八九等徵,以七徵至焦尾,与前折相同(可先用纸对折,标出徵位后贴在面板上)。4 j) E4 ~3 x8 w+ m9 t" Z
& W& w* w+ \8 o$ R* P+ `( \# Q
知道了尺寸,即动手用斧子砍出预计琴面的粗略大小,用铅笔在面板上画出中央基准线,然后根据基准线沿两边等距划出琴体形状(肩处斜度大约在40度左右),划出岳山处位置,划出徵的各处位置,划出龙池凤沼等处的位置。面板各处位置用铅笔标出后,用斧子将面板砍出大致雏形,之后以长型刨刀刨面板,要注意铅笔线的距离以使两边弧度一致。开始时可以使刨刀深度大些,接近完成的弧度时,调整为细薄刨刀,以细部修正弧度,刨出一个有弧度的古琴面板形状后,从面板头处往下量大约30公分处的位置开始做低头,靠近岳山处的琴面要比琴面最高处低1公分(低头又名流线)。
7 n& y3 N% P, h# w/ F
4 W) h/ F6 S) B/ G1 V 注意在接近面板表面完工时用长尺测一下整个面板弦路的平坦度,两边弧度的量测可以先以目试法,由横切面单眼视角查看弦路的平坦度与弧度的曲线均匀度。2 Y: Y0 y) b9 s# n6 `: ~; k
1 |' W" ^( I6 r! `
面板表面做好后,开始槽腹,槽腹也叫掏膛。首先根据上述尺寸画好槽腹范围,确认中心深度(注意两边深度要平均),以利槽腹弧形的修整。然后先用大钻钻出比规定腹腔深度稍浅的洞(需要开槽的位置都要钻)。然后用小锛子(称为小刨斧)锛,锛出一定尺寸后用刨子刨,根据不同的样式用不同的刨子刨,刨好以后,刨不到的位置用边铲修,最后将腹腔用砂纸磨光,注意弧度的角度需要,要在刨的同时不停地用卡尺量其深度,一次莫挖太深,造成槽腹是直角那就不好了,或是挖得琴体太薄也会没救。& L9 G- }2 b+ {6 |9 j
' _) l* m9 D. V3 f
有人喜欢在腹腔写字,写字的位置一般都是在腹腔内龙池及凤沼的两侧。
( `6 r+ ?# T' d" E- t$ @$ F# Z' q. Q
(三)底板制作% q( w( \0 z+ _$ Y7 K i8 U+ a8 f! [/ d
5 ^% L9 i2 v# a, _+ `
上期完成了古琴面板制作的讲述,这期从底板开始,底板的长度比面板稍微短一点,厚度最厚处为3.2公分,依次递减为1.8、1.2,最薄处为0.8公分左右,底板也是中间厚,边缘薄。先用铅笔根据前期所述尺寸在底板上画出中央基准线,然后根据基准线沿两边等距划出琴体形状,划出轸池位置,划出龙池凤沼位置,划出雁足位置。
8 ^% P4 s } M( p! n8 J: A5 O
) j0 X7 c9 I! o. d+ B7 g 用斧子砍出大致雏形后,再用刨子刨平滑,注意底板表面一定要平整光滑,然后将轸池、龙池凤沼、雁足位置依据先前划的尺寸掏空。轸池距离琴头位置约8-12公分,与面板岳山位置相同,底板龙池凤沼的位置与面板处相同,雁足的孔一般打在九至十徵之间,琴底雁足的孔为1.2乘1.2公分,有方孔,也有圆孔,依各人喜好定。
& z' I# J! \* o5 R
2 F: m. v( v! P+ K5 [ 做高级琴时,可在底板处的龙池、凤沼处的边缘镶上硬木、竹子等物,做装饰增强琴的外形美观,同时为保护龙池、凤沼边缘不受损伤。2 o/ z, ]5 ~' q% w/ A
- o; d' @7 \% e# Q0 c/ T5 x
当面板、底板做好了,就可以将面板、底板合成。以前古人说,合成需挑吉日,这有迷信说法,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合适的天气、气温下合琴,的确对琴有一定的等影响。
' ^ I3 v# ?# P3 N8 r! {6 m% h/ z4 c4 b: [
合成时用的胶有鱼膘、猪膘,还有用乳胶的,也有用其它化学胶的,这里以动物胶为例。所谓熬制其实就是将动物的皮、膘等,先投入石灰水中浸泡,以溶解出内部的脂肪和杂质,然后洗净、加水煮沸提取,再进行浓缩、干燥而成。按提取的次数,可分为一次液、二次液和三次液,而以一次液为最好。好的胶液,应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橙黄色,无气泡,臭味很小,灰份含量少,胶液显中性。使用胶时,须先将胶块敲碎,放入浸胶筒内,并加入温水浸泡成浓胶液。然后,再稍加入清水加热,加热时间不应过长,否则胶液会水解而使胶接力下降。为取得最大胶着力,在胶合时应加压一定时间,一般加压18小时、压力为49×10000-68×10000帕斯卡(10000表示十的四次方)、室温在20℃左右为适宜。为提高胶接缝之耐水力,可以在一个胶接面上涂甲醛液,另一个胶接面上涂胶液,再进行加压胶接。为使胶液在室内温度下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液态(以便于施工),可在胶液中掺入适量的醋酸或硝酸等。一般是100份胶液中加入100份温水,再加入40份硝酸或75份醋酸,热数小时后,再用碳酸钙中和,也可以在胶液中加入适量尿素,其加入量视室内温度而定。
, h+ C) c" A( e. K- j3 C+ n# Z! k; `7 F
胶调好后,将胶均匀涂在琴沿周圈,注意保持琴沿的干净与平滑,不可有杂质,合琴时,注意面板与底板的缜密度,注意左右上下对齐,合成琴后要捆绑,用绳或铁丝等物捆绑严实,不留缝隙。然后放在通风处阴干,不可太阳直接暴晒,一般北方一天可干,等到干后修整胶溢出部位。合琴胶干的现象是以用砂纸磨平溢出部位时不粘砂纸的面,不会有粘手状为好。
1 ?( ]5 @# u. R1 R. M6 X, K: V0 p3 u! `
(四)附件尺寸% |# U! A- C) u
- a; L3 u" ^& t5 F1 E8 D3 T 前面几期讲述了面板、底板的制作,同时也提及了各项附件,这期就古琴附件的制作尺寸作详细讲述。
1 |3 N) I2 d0 n% I6 F
8 X" k& |* Y; F+ A7 Z 古琴附件包括岳山、承露、轸池板、琴轸、冠角(护轸)、雁足、尾托、绒剅、琴弦、琴穗等。
( m+ `, ?! u. d, |3 [2 R7 Z2 E9 r' S! i6 V3 m# Y3 G& c: F1 G
琴轸:一般长约4.4公分,宽约φ1.5公分,中心打有小孔,以便穿绒剅,大约在垂直1公分处钻孔。琴轸形状有方有圆,有长有短,可根据自己喜爱制作,但一般来说,不宜太短,否则不方便拧琴轸。: H7 u5 B3 B7 [6 v. f q: n- B. ]3 x
, {$ J! V6 `+ a9 u6 @& T: J) m. z 岳山:长约26公分,宽约3.5公分,厚度约为1公分。注意岳山两侧约有15度左右的斜度,左右两边的斜度要对称,岳山最高处距离琴面的弧度约为1.8-1.6公分。靠近琴头面上端要打磨出一定弧度,避免直角将琴弦或绒剅磨断。5 H" E4 n! [) w9 y' _
9 `) R: u% o" X- R+ @
承露:长度约为16公分,宽度约为2.1公分,厚度约为0.5,承露与岳山一样,需要修整出一定弧度,承露距离琴面最高处弧度约为2.9。
* v! q8 Y: ]) k. @8 o; i5 [) s: e X! g. C; c9 d" o+ f
轸池板:长度约为14.8公分,宽度约为2.2公分,厚度约为0.5公分。
, F u: [9 u+ [6 l2 e: X# O4 P
/ g( M5 i/ c# e7 j 龙龈:龙龈共有六块,琴面三块,琴底安装三块,上下均为对称,琴面的龙龈要比琴底的厚(琴底龙龈厚度大约在0.4公分),其余尺寸相同,长度大约为10.8-13公分,宽度约为6.9,琴面处龙龈最厚处厚度约为1.1公分,最薄处约为0.5公分(注意有弧度),从底端往上量,大约在长4.4公分处开始挖槽腹弧度直至未端,弧度约为R6公分。, c% \: y* X- Y- F# ?( C! P
! T9 X" Q' b. e5 _ s" s
雁足:雁足形状多样,有上方下圆的,也有上圆下方的,或者两端均为方形,或者两端均为圆形,甚至有雕花的等等,此处以上圆下方形状为例,长度约为5公分,宽度约为1.4公分,圆处面积约为2.7*2.7,方处(也就是要插入到琴体的那一端)长度约为2.5公分,中间有一段较之两端都稍细的为绑弦处,长度长短不依,总体上从圆处底端到方处底端长度约为4公分。# @2 a; Y9 R% k
1 E5 `+ V, I* ~1 V. r$ H8 R 护轸:又名冠角,冠角的形状有长,有短,有弯有直,各不相同,冠角的长度一般在4-4.5公分为宜,过长过短影响美观,宽度一般为3*3公分。- U8 V [9 j* F% t* u; L
/ X- H4 T# e- R- m, S) B w- m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供的尺寸为大约尺寸,大家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需依据自己琴体的形状再做进一步加工,以达到最符合自己所制古琴的尺寸。
5 w8 W5 b( S# D4 W4 x1 u V
! v/ J7 E7 w5 G8 r4 w& n" A- { 绒剅:绒剅的材质各不相同,有棉、丝等。绒剅是用来扣住琴弦的,绒剅的长度约20公分,不可太短。绒剅需要自制,由一股或多股丝线搓成。搓绒剅的方法是:把绒线的一端由一人对立捏住,自己捏住另一端,用右手大,食两指,将线头向左搓旋,渐渐搓紧,然后将绒剅对中折,两端并齐捏住,任其两端自旋合成如绳,再于两端并齐处打结,勿使松退。注意绒剅不可太粗、太细,以能穿过琴轸孔为宜。
]0 y8 k6 R; n* n
4 _5 u2 m5 p ] 琴弦:琴弦一副为七根,最细的为七弦,最粗的为一弦,音像或乐器出售店有卖。商品牌子以星海、敦煌、乐圣、上音等居多,琴弦以弦身洁白,通体圆润,弹时手感不糙为佳。/ K) W8 K8 P1 y2 ^- f
! l6 ] z: @. g5 d5 a 琴穗:琴穗是古琴上的装饰品。一般系在绒剅上,可上商店购买,颜色以褐色、深绿色居多。
- ~: \3 N- O* X0 I# Q& |; `: [+ A, N" y! B; H
(五)刮灰胎与上漆
0 n9 {0 J6 Y5 `0 {5 ]4 h* O$ r0 K
前面几期已经把斫琴面板和底板制作,需要的附件,灰胎的种类和详细配制,以及其尺寸和斫琴工具等等做了详细描述,如上几期所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将岳山、轸池、雁足、龙龈等附件粘贴上去,等胶干后,修整完毕即可以开始刮灰胎、上漆等。0 w5 \6 { T& k$ h$ A3 b
2 \+ v1 F% E/ h) z& N+ B) A
刮灰胎
" b* Q1 N5 J0 I D( Y T& Z/ Q4 z1 N% l+ N0 O. c
灰胎最厚不可超过二分硬币的两个厚。最薄为不可露出木头本色。一般地讲灰胎上得比较厚的话,上一次就够了不用反复上,以免灰胎过于厚。如果一次上得太薄的话要多上几次以得到所需要的音色。多数情况下,灰胎上两至三次为宜。以鹿角霜为例,先上道粗灰,待干了之后,用砂纸磨平,再上一道中灰,等其干了之后,再用砂纸磨平,最后再上一道细灰,等阴干后用细砂纸磨平便可(注意:灰胎的粗细不同所用砂纸型号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上粗灰则用颗粒稍粗的砂纸磨,细灰则用颗粒较细的砂纸打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琴上三遍灰胎即可,要注意观察灰胎的厚薄度。! F7 J4 E* f2 X. _
/ }$ y: ^4 Y8 B: e/ d) h4 k 灰胎调制,以鹿角霜为例,用大漆和磨细的鹿角霜调和。注意不要一下子在鹿角霜中倒入大量大漆,慢慢地往鹿角霜中加入大漆,在加入过程中不停地搅动。大漆的颜色是一个逐变的过程,先是乳白色,逐渐呈褐红色,随着和鹿角霜地搅拌,颜色逐渐变为黑色。鹿角霜加入大漆的搅拌需要均匀(加入比例大约为1(大漆):3(鹿角霜)),直到搅成糊状且感觉粘性很强时既可用工具将鹿角霜刮至琴面、琴底(注意既不要太干,也不要太流性,以恰好可以上到琴面不会滑落为宜)。6 _+ r5 y/ g7 Z6 C( }' X
/ j8 ^$ b4 y; p 一般来说灰胎比较难干,主要是因为加入鹿角霜中的大漆比较难干,少的需要则二、三天,多则十天半月才可能完全干透。灰胎在湿热的环境中干得较快,为了尽快的让灰胎干透,可以人工创造条件。也因为如此夏天比冬天干的快。北方的琴友在冬天上灰胎时可以将琴靠近暖气片,这样可使得琴面的灰胎干得更快一些。还有就是可以利用家里的沐浴间,利用其间湿气和热度,同样可以使琴的灰胎干得更快。
0 v$ N, V- V" V5 }9 s
' i* g! `) @' H8 E 灰胎打磨
3 W q( ?% M( l ^' r3 u) k" W0 g4 {! \
灰胎完全干了之后,打磨时候要先用粗颗粒的砂布来磨,逐步地换细砂纸打磨,越到后面用的砂子越细。这样磨出来的效果最好,琴面非常光洁,没有划痕(市面有最粗为:cc60cw,最细为:cw280-600的砂纸(布)出售)。* Z4 }9 V7 k9 K8 @- Y- j
. v7 ^1 R$ |+ y1 k
灰胎打磨的时候,可以上弦进行试音,将琴的灰胎是否磨好的最重要标准是没有沙音,否则继续打磨。同时要注意,不要磨到木头或者磨掉木头。如果灰胎太薄,磨到木头的时候还有沙音则需要重新补灰胎,当然也可以在初上灰胎时就上厚一些,以便打磨。有时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成品琴琴面上有灰胎露出来,就是因为上漆后发现仍有沙音,将表面再次打磨的缘故。$ f# f( e0 N% ]( O ^$ e& N! \7 s7 G
3 B" ~9 ?8 S; G" d3 x7 U
整个琴体灰胎要磨得表面平整、无沙音,如此则可开始上漆。
+ e% T; r% k$ u& R$ u2 R6 W- R! P H' H. l: S7 L7 _4 }
上漆# s5 E5 M9 r* g2 A0 h
: f% _4 Z1 D1 r3 P7 z 上漆要有先后顺序。一般来讲,开始上漆时应该上浓度较低的大漆(可以先稀释大漆),这样为的是能让大漆更好的渗透到已经刮好的灰胎子里去,如此增强灰胎的坚固性和大漆在灰胎中均匀性,一般而言,上两遍即可,注意上大漆时要等前一遍大漆干透之后方可继续。之后再开始上浓度稍大的大漆,这样才能使漆的表面光洁,上漆次数不等,视情况而定,一般也是两次即可,同样要等大漆每一遍完全阴干后才可再上。一般来说灰胎如果磨得很好,很平,没有沙音的话上大漆的次数相对会少些。事实上,上漆次数的多少是不限的,主要是以上好为主。
. \$ {4 D. T( B' ?5 `/ q. a
- e) Z+ S9 l- W/ ^% n: `) ~ 琴体颜色可在上漆的时候依自己喜好添加不同颜料改变。比如可通过大漆调适量朱砂涂抹琴身,这是得出来的琴面颜色为红色;如果想得到一张黑色的琴,可在大漆中加入黑色颜料。颜色的深浅等可先在废木材上做涂刷试验,直到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为止。然后在琴上上漆便可(注意大漆的颜色有个渐变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验定一个颜色)。* a) O% V# X( h5 h6 ?+ o! V
6 {0 A% g( G9 ^; C. U
有些琴是间杂的颜色的,一般是通过上两种或者多种调过颜色的漆来实现的。比如有的琴是先将琴上成红色,然后再上黑漆,等大漆干了之后,经过砂子磨后,会出一种斑驳色(红黑杂夹)而且这两种颜色的对比度会越来越明显。同样的,也可以先上黑漆然后再上红漆,这两种做法的先后不一样,虽然所用的颜色是一样的,但是可导致琴的颜色不一样,有兴趣的琴友可以自行试验。! v6 r+ R8 [! Z" Q0 n2 w* @
( L* J9 t( R9 }, r& q7 R 大漆上完并且等完全干了之后,通过更精密的抛光以后,可以再次调整岳山的高度,以自己适合为宜。
]+ x+ b9 a9 D9 _0 v
9 d8 r1 q+ M. j" I4 T" y, ]$ S (六)结束语
) y, l R2 x$ X8 ]' ~; f* \. }7 A* \. o9 I- O) r
前面几期将古琴的基本制作过程做了详细描述,如木材的选择、附件的种类、附料的配置、灰胎和大漆种类与使用,斫琴工具的准备与使用,以及尺寸大小等等。本期主要讲述古琴制作上的后期收尾工作。
- Q. k4 V5 }0 t8 i7 T0 h
: @3 M) D+ |5 r R) x5 f( e 调整
' L B7 \1 D8 Z+ Y" P% y4 @+ M3 Z% v& b3 |" o" k1 C
上期讲了刮灰胎和上大漆时候,特别需要注意打磨工作,为的就是保证琴面平整、无刹音。古琴上好漆之后,待其凉干了之后,便可上弦试弹音色和对岳山、龙龈高度的调整。上弦试弹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面板的平整性,自4徽至琴尾处保持水平,这点很重要,是否水平直接影响到弹奏该琴时的手感。而岳山、龙龈高度的适当修整是为了指弹奏时不到琴弦距离琴面太高而抗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琴的音色。) N. Z9 A) Z' i: q$ A2 u; s
& ^1 p+ b9 P/ e7 R% ^% Y; ?' E! [ 面板的平整性调整和岳山、龙龈的高度调整(一般是磨低)是在试弹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不断上弦试弹,逐步修整,直到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手感为止。注意不要把岳山和龙龈磨的太低,以免琴弦在弹奏的时候打面板。 Y6 O0 G5 U: e: M" r
% W( b. U' f9 |8 ^
上弦
" \4 ~/ k! a# J3 m1 K$ I5 D& I2 t, D% V8 Y+ b; A* Y+ u+ V
上弦是一个和弹琴者更为贴切的活,换弦、重新上弦不仅仅是力气活,更需要技巧。一般上弦时候要注重借力,这样即使是女性琴友,也可自己上弦。* R; h- I' w: A! g3 h
$ z7 K4 G3 _* y
具体是这样的,绒扣和轸子的系结、蝇头的打结都完成后,先将绒扣头从琴底板绒扣孔中穿插到琴面与岳山平,再将打好的蝇头的琴弦弦尾一端穿入绒扣并拉到蝇头处。上弦时将琴头竖立于地板的软垫上,雁足向外,琴面右侧附靠胸前,使弦尾一端过龙龈再过雁足尺许。为防手掌皮肤受伤,可用软布团缠于弦尾,将琴弦紧贴底板从下向上顺卷数圈近至雁足处。随后左手扶住琴尾,右手握住卷着琴弦的软布团用力下拉弦。此时琴可稍离人体,左手大指轻拨琴面部位的琴弦,审定音高是否基本符合要求。待确定音高基本符合要求后,右手以韧力将琴弦紧贴底板缠于雁足。) D) f' U) [1 N$ @
% P1 r1 t0 |, I 缠绕雁足的过程中,初三至五圈至关重要,不可有丝毫懈怠。须圈圈相压,以固定弦的张力。最后将剩余的弦尾穿夹在琴背与弦之间或两弦之间(或者将弦尾打一小折以防滑脱)即可。无须再多缠绕。按传统习惯从一弦到四弦,依次先后顺时针方向缠于外雁足。从五弦至七弦,依次先后逆时针缠于内雁足。
% J7 D8 p5 @% u% c: A' X: h0 w; d8 p8 K
附《西麓堂琴统》上弦法4 c# r* k' {4 U, I! _" w4 Q
凡上弦,以弦入轸钩,却紧抽绳头,临岳之半,却以名指初空弦远入小指,内出名指,外入中指,内却紧溺,空弦以大指并,琴着力急,抽以左手助弦,令急仍以左手品弦,看其声紧慢-中,然后绕弦于凤足,依此法上弦,只指不疼,虽以小指远弦,而用力在食指中指,故小指不疼,或用他指则皆疼。/ T* N# D3 L1 _2 _" ^! p4 S
8 q5 f* U+ S$ T- p! s% m3 P" W, ]' d4 r3 U2 E3 x0 ?2 V2 V2 b
转自----http://www.xxqy.com/qhsz/qwsj/tsk-gqzz.htm* K: i" d- p8 E2 {5 E, c: i
2 E# f% F9 k# o( N
" B6 v% s' X8 h6 n" c& Z/ N( e
0 s" `2 y, _" d7 u! |& z) f)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