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16|回复: 6

浦城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2 16: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来自 江西赣州

浦城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浦城水碓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浦城素有“闽北粮仓”盛名,这里山延两脉,水域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充裕的粮食需要大规模的加工,水碓这种农用器具在浦城的乡乡镇镇得到广泛运用。据《浦城县志》记载,到了1921年,全县水碓有155座,最大的水碓是水南的双车碓,有40个碓头,日加工糙米2吨。新中国成立后,水碓有很大的发展,1975年,仅莲塘镇就有水碓93座。1976以后,水碓逐渐被机械动力所代替。

水碓是利用水力、杠杆和凸轮的原理进行加工作业的,水碓需要水车带动,水车亦称龙骨车,用带有叶片的木质链带,借水流冲击链带,使车轮转动。常设在离村落近,流水不断且溪流落差较大的河畔。为了防止所碓之物不受日晒雨淋,方便加工作业,人们会建个水碓房。水车轮就被架置在靠近水碓房的溪流上,溪水引入水车轮中产生动力,水车心便会开始运转。在溪流水量充足的地方,水力充沛,水碓就会被建造得比较大,并且会连接多个石磨和碓头成为一体。所有的机械开始运作时,场面十分热闹。

浦城水车制造历史悠久,盘亭岭又称泗州岭,旧浦城县志记载,“有僧自泗上入闽,登此岭,见水车碓磨,叹其机巧。人疑为泗州和尚,因名泗州和尚是指唐西域文僧僧伽大师,曾在泗州临准建造寺院,人称泗州和尚。唐中宗(684年在位),时迎入长安,景龙四年(710)卒,从此可知,最迟在唐浦城即有水车”。

水碓选材大都就地取材,山林中大多有杉木和杂木,但最好是用松木。松木材质重,在水中长时间浸泡不容易腐烂。制作水碓需要用到鲁班尺来规划水车轮和其它部件大小,用墨斗进行测绘,凿子、龙锯、铁锤等用来加工,现代制作工匠们有的还会用上圆规。经常制作水车的师傅就会有经验,练就一种“眼中道路”的技巧,不需要测量和数字的记录。

水碓的构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水轮(水车筒),它是让碓活动起来的关键。由8块轮叶(俗称鸡冠板)、8块梭子板、16块楻板、48块水斗板,4个柱心构成;二是水碓柱(又称车心),水车轮转动带动这根柱子产生力,1个水车轮对应1个水碓柱;三是碓头和碓挑,碓头是镶嵌在碓挑上的,根据水车轮的大小及产生出的水动力多少,可以安装上多个碓。其次,还需要加工出多种木质零部件用来固定和连接用,零部件有:夹儿、夹儿垫、碓销等。由此可看,制作水碓不是粗工重活,而是精工细活。因此,制作水碓需要分工协作,通常需要4个木匠师傅一同完工。

新世纪以来,水源环境的变化,新的能源产生,农业产业调整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水碓渐渐不被人们所使用。加之人口逐渐城市化,人们大都外出从商、务工,不愿从事手工制作业。水碓制作技艺传承状况堪忧。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乡镇在为发展旅游业,把“水碓”这一古老而富有智慧的产物,作为乡村旅游景点而建造,使得水碓制作技艺有了继续传承的可能。

二、浦城酸枣糕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酸枣糕加工制作是以当地酸枣树果实为原料,采用传统原始生产技术加工而成,不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是当地传统的土特产之一。

每年9月酸枣果成熟,浦城各乡镇农户们都会上山采摘。采摘回来后剔除坏枣,清洗干净,下锅水煮约30分钟左右。待酸枣果皮裂开(可与枣肉分离)后,捞出放入桶内或大盘盛装,用冷水冲凉,然后用勺子把酸枣皮和酸枣肉分开。再把枣核、枣皮剔除干净,在枣肉中加入白沙糖(比例6:4)一起搅拌均匀成固体糕状,取出分成碗口大小的小丕,放到簸箕上晾晒。日晒一至二天后,翻面再晒三至四天,软硬程度刚好上模压印成型(或切成3厘米左右的小菱型为宜),之后续晒二天左右,到干湿适合存放、软硬适合口感即可。

制成的酸枣糕呈半透明状,色泽晶黄油亮,入口由酸而甜,纯滑柔韧,生津止渴,风味独特,保留了野果特有的营养,含有黄酮、维生素C、果酸、有机酸、氨基酸、钙、铁、锌、钾等营养成份。酸枣糕具有健胃消滞,平脂降压,化痰止咳,行气醒酒的功效。

制作所需的工具及材料:铁锅、木桶或大盘、竹筷、凉晒用的簸箕、木模、菜刀、白沙糖等。

三、浦城明笋干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浦城地处山区,毛竹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利用食材,春笋加工成笋干成了当地特殊产业,明笋干是浦城著名土特产之一,因色泽金黄呈半透明状而称为明笋,又称闽笋、玉兰片。从一首民谣中可知控笋,制笋的时间:“正月准备二月做,三月上山控笋去,全家辛苦在笋窖,四月下山赚钞票”。

明笋干制作历史悠久,加工技艺代代相传。

明笋干是由毛竹笋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制作工艺相对复杂讲究,产品质量要求严格,讲究大小适中、色泽金黄,在众多的笋干产品中堪称上乘,在清代做过贡品,因而也美名为“闽笋”。食用时,明笋香味独特,味道鲜美,多吃不腻,促进消化,富含维生素,是传统菜肴中的配料佳品,可荤吃也可素食,热炒、红烧、煮汤或火锅均可。

在明朝小说《西游记》中,已有明笋做各种素菜的记载,由此可见400年前明笋就成为了山珍佳品。如今在浦城依然普遍流行,明笋干制作能者甚多。

传统制作明笋干主要有选料、煮、漂、压、烘等几道工序。每年春季笋坊点火(开工)时,都有焚香点烛,用糍粑、米饭、肉、蛋、酒、菜等奠祭土地公公的习俗。

1.原料选择:将鲜笋外壳剥去,砍去老跟部,选择长度在25厘米以上、颜色白而不黄、色泽半透明的,不用死笋。

2.煮:每锅用大火煮五小时左右,用铁钎刺入不滞时(已熟)或者听见笋裂开的响声即可,煮时有立式和卧式两种摆法。

3.漂:把煮熟的笋放入大木桶,用铁钎把竹节通开,注满清水,泡上三天,水浑即换,清除植物性油脂。有活水条件更佳。

4.上“架”(压扁):把笋放入用大木头制作的专用器械(当地叫“架”或“枷”),表层覆盖稻草均匀受力,利用杠杆原理,“架”的一头吊300斤左右的石头进行压榨,所需劳力在三人以上。天天察看调整“架”的杠杆,不失压力。可多次增加笋的数量,直至“架”满为止。笋在“架”着时不会变质,可保留到盛夏时间。

5.晒干:当夏季进入“伏天”,即可开“架”用铁叉取出,此时的笋均呈现扁平状,晾晒在竹片晾架或平台上数天,中途不能被雨水淋湿。待笋干尾发脆,颜色见白、笋干见半透明状即为成品,可打捆收藏。

6.收藏:用竹蠛片进行捆扎,离地面放置保持干燥,待卖,当年没卖完的可放在谷仓里保存。

7.明笋的外观质量与工艺中的煮、漂、晒的操作环节都有关系,技术性比较高。

制作所需的工具及材料:砍刀、铁钎、铁锅、大木桶,木头制造的压力“架”(现有用绞盘工具代替原始的木制杠杆装置)、铁叉竹晾架。

四、手工竹篾编织技艺(传统技艺)

我县毛竹资源丰富,竹篾编织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是农村生活不可缺少的手工业。人们称从事竹编工艺的人为篾匠,为农村农闲兼作的季节性副业,是一些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俗话说“编框窝篓,养活几口”。在以前,有门好手艺是农村年轻男子取好媳妇的本钱,有道是手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篾匠和其它手艺人一样,是“吃百家饭”的,走家串户上门做,手艺做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吃喝不愁。家家户户几乎每年都要请篾匠师傅到自己家来做活,把家中磨损的竹晒席、竹篓、箩筐、篾编的日常生活用具等拿出来修补,按天数付篾匠工钱。有的篾工为了取悦东家,以便下次还会请他,会在完成规定任务之时,再免费做一二件小东西,如饭甑篓,爪篱等。

篾匠手艺是细致活,讲究的是手上工夫。竹篾编织技术以当地毛竹为材料,先将竹子劈成薄片或细条,用篾片或篾条巧妙穿错交织构架,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具的技术。

竹蔑编织技术在农村广为流传,特别是篾编日常生活用具,在乡下家家可见。莲塘镇境内有些产毛竹的村庄,农民编制日用竹器,为商品化生产。还有古楼乡杨溪村吴思奇制造制纸工具帘皮,从清末即从事此业,声誉甚隆,产品销往崇安(今武夷山市)。

竹蔑编织各村各有特色,官路、东山村的菜篮、竹椅,前源村的鸡笼,前源村半山自然村的雨笠。溪洲村金竹自然村,官桥庵下和塘坑自然村,洪山村际里和西坑自然村的篾器都很著名。新产的篾器,在每年端午、七月半、中秋等节日,挑到城区销售,为竹乡农民主要副业收入。

编织篾器要选好特定的时间,竹子一般过了夏至才不会长虫子,所以篾匠都会选择在夏至到立冬这段时间来编织篾具。经验老道的篾匠能辨竹,什么竹子做什么家什,一看毛竹就一目了然,制作出来的家什经久耐用。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是篾匠入行的基本功。篾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即锯子、蔑刀、抽篾齿刀等。锯子主要是用来锯竹子使其平整,蔑刀主要用来剖竹子,抽篾齿刀的作用有些特别,它像一把铁打的小刀,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柔软的竹篾从小槽中穿过去。篾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剖竹,碗口般粗的竹子,用锋利的蔑刀劈成两半,然后用蔑刀劈出不同的篾条。最外面一层带竹子表皮的叫青篾,不带表皮的叫黄篾。黄篾又以离竹青皮远近层次的不同,分为头黄篾和二黄篾,再视用途,剖出厚薄粗细不等的篾片和篾丝。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制品,黄篾柔韧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故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如今,我县各乡、村的老篾匠们的手艺也都陷入了后继乏人的窘境,竹篾编织工艺将逐步离开我们的生活。受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产品的冲击,今天的竹篾制品从早期的数百种竹编生产生活用品、工艺品等到现在只剩竹箩、竹篮、竹椅子、竹凉席等少数几种手工竹编制品,如今的农村,学竹编制的年轻人几乎没有,绝大部分老艺人有好多年不曾拿起蔑刀了,竹篾编织这项民间手工艺将将面临逐步消失的局面,急需保护。

制作所需的工具及材料:毛竹、蔑刀、抽篾齿刀、锯子、车钻等。

五、岩岭头俞家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岩岭头,属我县永兴镇岩岭行政村,为村民委员会驻地,海拔440米,东为莲塘镇东山村,西为永兴镇前墩村,耸立在绵山山脉北南走向的山脊上,该村百余户人家,有一支祖传的武术队伍。据1988年调查,坚持练武的有200余人。全村绝大部分姓姜,原规定武术限于传姜姓不传外姓,传男不传女。直到1980年始破旧规,方收外姓为徒。

俞家拳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1504—1580,福建晋江人)创立的,《浦城县志》记载:岩岭村为“俞家拳”之乡。姜姓人因避战祸来到浦城定居在岩岭头村,从此世代相传,自清咸丰以来,岩岭村高手辈出,姜培庆父亲姜道恭年轻时,独自踞坐在凳上,三五人莫能近前。据说,从前在浦城的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岩岭的人都是有功夫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土匪兵痞们都怕岩岭的村民,不敢“招惹”他们。

俞家拳是本地人对当地武术的一种统称,内容丰富,除拳术、对练、散手之外,还有棍术、单刀、双刀、单剑、双锏、盾等。俞家拳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体现一个“快”字,出手如电闪,动作神速莫测,手脚配合紧凑而不乱,胜败决于弹指间。尤其是棍术,乃俞家拳的看家功夫之一。

其拳术套路有:大手掌、小四门、国字手、小练步、锤子手等。棍术套路有:上栏、中拦、下拦、小分金、大锋头等。此外还有对拳、对棍、空中多棍、单刀盾牌对棍、双刀对棍双锏对棍、勾镰枪对棍等多套对练套路。

俞家拳拳诀

祖传功夫不外传,不传女来只传男。

三伏三九都要练,立志练拳贵有恒。

功夫未学先练快,快似鱼跃赛流鳗。

拳贵神速在于手,技高胆大在于本。

一快二力三功夫,近手短打迅如雷。

两脚站稳三角歩,双手宛若凤翅层。

直来横解身要侧,拳来掌化莫迟延。

手败脚补威胁大,脚败手补巧力添。

左虚右实连环功,虚实花招多变用。

出手起脚快如电,脚来手去心目中。

棍打兵器十八般,棍是本门武器王。

拳术棍法般般好,须知强中还有强。

六、杀猪饭(民俗)

杀年猪,是农村除婚丧喜庆外的一件大事,往年农户都养一二条猪,为的是种田能有地肥,宰了能有荤菜,待客不愁没有佳肴。

农村设生日酒,结婚酒一般都要杀猪,春节前,大部份农家都杀猪过年,称为杀年猪。杀猪师傅穿围身裙,长到膝盖下。杀猪前,要把五色子(一般是花生、瓜子、金弹子、加应子、葵花子)摆在香火桌上请神。在中梁下前金柱前放好杀猪凳,抓猪上凳,先抓猪左脚。杀猪只能杀二刀,不能杀三刀。放血不准,猪杀不死。猪毛刨后,放在大凳。开膛时,要放鞭炮,小孩不能看。切开后,猪膛左边要留五支带肋骨的肉,挂在月梁上祭白虎,怕白虎侵犯。杀完猪后,把杀猪刀用红纸包起来放到放血的木桶,意思是孤魂野鬼不准到此。至于为结婚酒的杀猪,更为隆重,要请吹鼓手配合。

杀猪时,请左邻右舍、兄弟、叔伯到家,帮助抓猪,烧开水等,忙完吃饭,就是吃杀猪饭,杀猪饭的菜肴大多出自猪上,槽头肉,就是杀猪刀口边的脖颈肉,切成大块,烧成一大锅,用泥风炉炖着,摆在桌中间。周围是盘菜,碗菜。刚开膛取下的大肠用竹子卷起,用火烤,烤至有些焦黄,再爆炒。还有炒猪肝、小肠汤、炒瘦肉、猪血豆腐汤等,摆一大桌。刚杀的猪,油水足,特别鲜甜,切猪肉时,还能看到猪肉在微微跳动。亲友们杯来盅去,酒来肉往,吃得头烧面热,很是爽快,还有的会猜几拳。最高兴的是小孩,嘻哈打闹,凭添喜庆。吃完后,部分妇女还会留下帮助主人清理庭院和洗涮碗筷。这样的杀猪饭,每年都会吃几次,这次东家叫吃杀猪饭,下次西家也照样叫吃杀猪饭。这种有事互相帮助,有吃互相邀请,使亲戚、邻里之间建立更加亲密的感情。

余下的猪肉,进行腌制,做风吹肉,腊肉,不光是过年接客,也为来年节庆时待客作储备。

七、开路节(民俗)

开路节,是每年秋收开镰前修整道路、开挖沟渠、铺设便桥,迎接新秋大忙之季的传统节日。该民间习俗始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早在西汉之前,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许多地方原始部落的生存困难,靠刀耕火种,过着蛮荒的生活。人们出门处处杂草丛生,有时遭遇毒蛇猛兽,甚至给生命带来危险。后来,人们渐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开发和利用自然。先由一些经验丰富的长者,每年开垦道路和水渠等,利于生产,也便于人们行走。发展到后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修路、开渠、挖沟、除杂草等劳作,为人们的出行和劳作创造条件。先由一村或多村,影响到邻村,再扩展到更远的村落,渐而形成有一定地域范围,一定数量人口的广大地区,从一乡、一县拓展到多乡多县。最后演变成一个地方特色的节日而流行开来。浦城开路节就源于此。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浦城农村的开路节。每年这一天各村男劳力都自动组成队伍,自带锄头、柴刀、土箕,到本村所辖道路劈草、填洼、补石块、修整路面。这天如有其它事也须搁置,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会参加修路。这天中午还集中用餐,称吃“添丁饭”,饭菜由添丁人家准备。即本村自上年八月初二到今年八月初一有添丁之家,都要出“添丁米”,一般生男孩要多出40%,此外娶亲户也要出米。开路节是浦城民间一年一度的农民聚会,这种习俗世代相传至今。

观前每年八月初一开路这天,观前水吉庙要接待村民吃面条。吃面条在早晨,出发开路之前,庙祝煮好汤面,放在直径1米多,高七八十厘米的木楻桶里,桶放在庙的大殿内,庙祝在煮面条时,要紧关庙门,等煮好后,大将大门打开。这时,众人争先恐后,抢吃第一碗面,场景十分热闹。

管厝乡榆双村开路节定为农历八月十三日,这天,每户要有一个强劳力参加修路。村里男青年结婚要出二牙米,男孩子出生二牙米,女孩子出生一牙米,兄弟分家二牙米,新迁入户二牙米,因事不能参加的二牙米。

开路节习俗延续至今,有新变化。一般定在农历七月中下旬至八月初,选晴天的日子,村民小组组长通知各户带工具参加开路(未到的用钱代替,一般10元至50元不等),同时轮到谁家做开路头的户主(全村每户按性氏来轮),要准备好宴席,宴席档次相当于结婚的酒席。若本组当年谁家结婚或生育男孩子的,要赠献一坛水酒为开路用餐祝贺。晚餐后由组长召集大家宣布下一年是谁做开路头户主,以及本组有什么事宜需完善,进行讨论决定,有的村民小组集体还留出一份开路田,作为开路做东用餐的补贴。

八、铁炉粉干(传统技艺)

铁炉粉干是浦城县临江镇铁炉村的特产,以家庭作坊为生产、经营单位,纯手工加工制作的铁炉粉干,有数百年的历史。铁炉粉干系籼米制作的丝状食品,粗细适中,色泽晶亮,韧性柔软,筋条物强,耐煮不碎,口感滑爽,风味独特,是当地人们宴席中的主食之一。

由于是手工制作,劳动强度较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村有加工作坊达20家,生产加工的产品销路紧俏。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铁炉粉干需经过洗米、浸米、磨浆、煮粉坯、打粉坯、绞粉(轧丝)、晒粉、洗粉、捏粉干(成札)9道工序,均以简易器具手工操作。为了保持铁炉粉干的品质,晒粉不用机器烘干,只靠日晒。因此,即使天寒地冻,制作人也要在凌晨两、三点钟起床,才能赶在上午10点钟前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上世纪80年初,磨浆机取代石磨。1987年,加工户张连有设计出打粉坯,轧粉丝2种机械,此后,磨浆、打坯、轧丝3道工具使用机械,其他工序仍手工完成。如今,几百公斤大米在淘米机里洗净,大米被打磨成浆,用千斤顶压浆迅速脱水,自熟型出粉机直接出粉,用当地的山泉水或井水洗净后上架,在阳光下晾晒,因为使用机器设备,原本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出炉”的临江铁炉粉干,工时缩减一半,产量扩大,品质不变。传统手工制造,加工户(男、女劳力各1个),年产粉干3吨左右(夏天一般不制作),半机械化生产,每户(雇工三五人),年产10吨左右。

虽是家庭作坊“出身”,在当地盛销,也名声在外,远销台湾、香港等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制作所需的工具及材料:籼米、磨浆机、打坯机、轧丝机、锅灶、凉晒架等。

九、祝桐君古琴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象征。相传伏羲氏首创为五弦,称“宫、商、角、徵、羽”。至西周,文、武二王各加一弦,则为七弦。称“宫、商、角、徵、羽、文、武”。古琴成为当时广泛应用的乐器,深受人们喜爱。至清代,古琴又一度发展,出现许多优秀琴家,先后出现许多流派,影响较大的有浙派、苏派、川派、闽派,称为四大派别。闽派(浦城派)古琴艺术的代表人物是浦城祝凤喈。

祝凤喈,字桐君,生活在清嘉庆至同治间,福建浦城人。他致力于精研古琴30余年,深究律吕,发明音义,在识谱上,创造减字谱加工尺,在指法上创指法字母加以绘图,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著有《与古斋琴谱》,咸丰五年(1855年)在浦城出版。对初学者有极大帮助,称为“后学之律梁”。其后,他的学生张鹤作《琴学入门》,经祝凤喈作鉴定,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出版,培养了一大批琴手,形成有独特风格的闽派古琴艺术。

民国初年,《琴学入门》经中华图书馆再版,流行极广,受益者众。浦城闽派古琴代表人物李迪湖(1874—1952年),寓居上海期间,著有《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在浦城,家筑琴楼。

祝凤喈古琴制作技艺收藏于祝凤喈的《与古斋琴谱》二卷中,介绍祝桐君古琴制作技艺的做法。祝桐君弟子张鹤的《琴学入门》16—32页也有一些简单的介绍祝桐君的古琴制作技艺。

制作古琴必须用传统的技艺手工制作,包括选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推光、定徽、安足、上弦十大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古琴造型优美,已见琴式记载达五十多种。在存见的古琴中,最常见的有仲尼、连珠、落霞、伏羲、神农等式样。而琴的发音主要来自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因此,面底之间的厚薄及内部槽腹的处理方式就尤为重要。不同面底板相结合所产生的微妙音色变化,是历代琴人在不断操弄与斫琴之间验证所得。

唐代著名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把斫琴经验总结概括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历代制作古琴首重选择良材。琴材以几百年或上千年的老房梁为最佳,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或杉木制作,以质地坚硬的梓木等木材为底板。

古琴木胎完成后,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的灰胎。将鹿角霜分别制作成80、120、200等不同目数,分别刮到琴面上,灰胎在琴体上要刮很多遍,从80目的鹿角霜一直要刮到200目。灰胎的干燥期比较长,刮一遍灰胎要干燥十天左右才能达到表干的状态,然后继续刮第二遍,如此需要刮到20多遍。灰胎刮完后要自然存放约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彻底的干燥,然后擦拭推光。

古琴上弦也有一定的顺序。一般先上五弦,目前五弦定为国际标准音高A。五弦定准后,依次六、七弦,先后缠绕在琴背后一边的雁足上,然后再上一、二、三、四弦,缠绕在另一雁足上。琴弦上好,意味着制作工艺已经结束。所以,制作一张琴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制作所需的工具及材料:木料、木工工具、大漆、灰胎材料、推光材料、琴弦等。

十、提线木偶戏(浦城大水口木偶)(曲艺)

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了争疆夺域,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若论军事力量,项羽兵将广,刘邦谋士多。曾有一次,两军对峙在恭阳藁城之间,相持数月,项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要合围攻克刘邦,在汉军援兵未到之前,情况十分危急。此时有谋士陈平出计用木头制造数以千万形同人的傀儡,身穿盔甲,手持兵器,竖立在城垛之间,以挡弓箭之危,又令军士站在傀儡之后,鸣金击鼓,招旗呐喊,再把滚木乱石,居高临下抛下,击退来攻之敌。就是陈平制造傀儡挡弓箭、吓退楚军百万这一计谋,缓解楚军兵临城下之危,可谓以弱胜强之计也。三国中也曾有人用此计,死孔明吓退活司马。后来又有艺人张四老郎,田元帅演马灯戏人不够用,也以傀儡代表人来演出。后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变设计逐步形成了一种艺术---木偶戏。

泰顺提线木偶戏属传统戏剧类别。始于南宋。时因战乱,京城临安大批艺人来境内避难带来此技艺。提线木偶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派系艺术特色,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等方面均独具一格。木偶戏班明清时期有108班左右,清末多达120多班。木偶戏题材十分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提线水平精湛,表演细腻逼真,勾、挑、提、拉,双手并用,吹、拉、弹、唱,一并俱佳。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与高腔。

1889年冬天,第二代金林发(仁和)到第一代泰顺陶实诚家学习木偶,陶实诚,道光壬辰(1832)年五月二十九日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罗洋镇夏洪社区,他祖上几代都是做木偶的手艺,泰顺县是木偶之乡,而陶家的木偶是泰顺县开祖的木偶并立有源泉字派,驰名中外。传至陶实城为第十代,艺名为诚联,演出时木偶活灵活现,吹打弹唱,前后台都会,演技超群,深受民众欢迎,每年定期到各地去演出。金林发(仁和)学成归来,一直生活在浦城大水口,大水口木偶戏到大水口、前洋、圳边等地来表演,知名度提高之后就慢慢到富岭员盘、双坑、浮流、榆双、叶坞、丁俊、管厝、溪南、仙阳等地演出。第三代金天柏、陶樊顶,金天柏号冬犬,金仁和的儿子,艺名世柏,陶樊顶是陶应物的儿子,与金天柏一起拜金仁和为师,金天柏与陶樊顶在闽浙两省演出,忙时分开两班。第四代金承中,金天柏之子,传承父亲的木偶技艺后一直在闽浙一代演出。第五代陶芳吉,拜金天柏为师,由于传承人金承中早逝,陶芳吉为了照顾师傅金天柏和师弟金承忠的家眷,在浦城山路区公所高前乡大水口毛源村落户,组成浦城温州木偶戏班。第六代李声森,1952年生,浦城县富岭镇高坊村瓦铺头村人,拜陶芳吉为师,艺名为利传,1976年同师傅一起办起了文革后浦城县第一个木偶剧团,命名毛源温州木偶戏班,挂龙泉岭上木偶剧团的招牌。第一台戏就在大水口大队大会堂演。经过几代的传承演变,现在到了李声森这一代,不仅从师父陶芳吉手上传承了提线木偶传统唱腔和演出剧目,也对唱腔和曲目进行了改良,融入赣剧、婺剧、浦城民间歌谣等元素,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浦城方言进行旁白。现在到了第七代李鹏,艺名朋承,李声森儿子。高中毕业后开始木偶传承事业,现在前后台吹打弹唱样样都行。

演出浦城大水口木偶一般需要4至5人,其中提线1至2人,后台3人:即鼓师1名,上手1人,主要拉京胡、板胡、吹唢呐、笛子,二手1人,主要拉二胡打大小锣和拔子。后台人都会边打边唱或边拉边唱。

浦城大水口木偶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它有独特地域特色文化,专门的浦城方言表演的人物和剧目,塑造浦城人的人文品格,构成本地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内容的有机部分。李声森的提线木偶技艺1人可操纵10个木偶进行混战,这对提线木偶的技艺控制和操作者的体力要求十分高。木偶在表演的过程中可哭可笑,能翻跟斗也能细碎小步行走,木偶人物丰富,表情多样化,能展示各种剧目各种场景。大水口提线木偶戏演出场地自由,可以随时深入农村、学校、舞台、广场等地演出,受众范围大大提高。


发表于 2018-10-22 18: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来自 浙江杭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2 18: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来自 江苏常州
在浦城水碓这个东西应该村村户户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9 11: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中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30 06:50: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来自 江苏淮安
双车碓不在水南。好像是属于跃进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5 1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
从古老的记忆中或许可以从中得到灵感创新出新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8 17: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上海 来自 上海虹口区
雪山飞狐 发表于 2018-10-22 18:16
在浦城水碓这个东西应该村村户户都有

村村有是可以的,户户有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599-2842928邮箱:675062596@qq.com|广告服务|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浦城论坛 ( 闽ICP备12022352号-7 闽网安备35072202010019 )

GMT+8, 2024-4-26 19: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