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13|回复: 9

[原创] 寻觅南浦溪畔的文明青烟(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9 23: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残荷听雨 于 2015-8-7 17:02 编辑
2 `" [- z; a* H/ J1 f; l' V1 F# d* [* Q

. v5 w9 w) o& R/ B) N1 s" t7 I

6 h8 V7 c- z* X) F
寻觅南浦溪畔的文明青烟
1 x" {, f1 G, p: s, I+ a# U

! C  O- F; m- Y. y4 ^( f
  
    中国陶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其生产与发展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我们的先祖,在经历了数以百万年人类艰苦童年的过程中,在与自然进行生存斗争的实践中,改善着生存条件和生产手段:生产工具从打制的旧石器逐步过渡到磨制的新石器,并终于发明了用粘土烧制陶器,使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朝着更加广泛的领域发展。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使人类从根本上脱离了菇毛饮血的生活状态。从而促进了人类向着文明的门槛迈进。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结合部,也是古代中原文化主要输入通道和其它地方文化的交接缓冲地带。远古时的浦城,山高林密,水源充足,早在4000-5000多年前,居住在猫耳山、牛鼻山、石排下等南浦溪流域的勤劳智慧的古闽族部落先民,已广泛地制造使用陶器。猫耳山商代窑群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夏商时期浦城已步入以印纹硬陶为标志的地方文化。管九土墩墓群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则证明了浦城在西周时期已进入青铜文明。此后至唐、五代、宋、元等时期,浦城各窑口生产的青瓷、青白瓷亦达到鼎盛和高峰。几可与龙泉窑、景德镇窑之瓷器相媲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曾从事过文博工作,参加过浦城县及闽北有关县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我县20多个古窑址的发现、发掘较为了解。现仅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窑址,作一简述。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浦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南方窑业的先声——牛鼻山、猫耳山遗址
   
    牛鼻山遗址座落在浦城县东北部约30公里处的管处乡党溪村的一座小山丘上。这里峰峦叠嶂、溪水纵横、植被茂密,古遗存丰富。1989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清理13座土坑墓葬,出土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泥质印纹陶片及无釉黑衣陶片,器类有鼎、豆、壶、罐、钵、杯、三足器、簋、鬶、网墜等生活用器。经科学鉴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至4000年。
    这些器皿告诉我们,牛鼻山人经济生活中除渔猎获取食物外,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和相对稳固的定居生活。从陶器的制作与装饰,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状态。
      牛鼻山遗址是闽北地区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遗址,考古学中被称为“牛鼻山文化”遗址。牛鼻山文化与浙江等地的良诸文化、江西等地的樊城堆文化、广东北部的石硖文化和福建东部的昙石山文化同立于原始文化之林。
    如果说“牛鼻山文化“向我们透露了古闽族部落先民文化发展的信息,那么,仙阳猫耳山古窑群的发掘,则为我们提供了夏商时期,我国南方陶业发展的实证。
    猫耳山窑群位于浦城县仙阳镇西南猫耳山垅两侧山坡。2005年9月为配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段建设,福建省博物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公路沿线所涉及的地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25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商代墓葬21座,商代陶窑9座,居址灰坑9个。出土石器68件,黑衣陶器262件,灰硬陶器105件,以及大量黑衣硬陶片,夹砂陶片和泥质陶片。
    发现的9座窑炉,形制有圆形、椭圆形和长条形,其分布之集中,数量之多,反映了当时制陶烧窑已有相当规模。出土陶器有罐、盆、釜、碗、簋、盅等,火候达1000℃左右,其烧窑工艺比新石器时代有较大提高。其中7座窑炉属于窑床升焰式结构,2座属于长条形平焰式龙窑结构,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窑。2005年底,国家文物局以张忠培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对该遗址发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论证,认为“此次发现的窑群,形成一定规模,保存较完整,全国罕见,属重大考古发现。且三种形制窑炉间存在叠压关系,表明圆形升焰窑与长条形平焰窑之间有一定传承关系。特别是长条形窑的发现,对于探索我国南方地区窑业技术的发展和龙窑起源及原始瓷的产地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
    2006年5月,在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主持下,猫耳山窑群被正式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8年,福建省考古30年成果展展示了猫耳山发掘成果。2009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核准,被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经国务院核准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鼻山遗址和猫耳山窑群的发现发掘,反映了居住在我浦城南浦溪流域的古闽族部落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他们在南方夏商时期,以渔猎、农耕为基本结构的经济形态,以磨制石器为生产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唱出了制陶文化的先声。推进了南方向青铜文明发展的历程。
隋、唐、五代时期的浦城窑业
    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发展,并不尽是在牧歌声和田园诗中进行.自秦置闽中郡、汉封闽越国,到东吴设立建安郡,闽越人经历了秦皇汉武统一战争的洗礼。
    浦城地处闽汉战争的主战场。特别是汉武帝平息余善叛乱活动以后,下令将闽越臣民迁徒江淮之地。因而只有少数闽越遗民逃居深山,过着狩猎、种植谷物的艰难生活。
    魏晋时期,中州板荡,大批中原士族与百姓南渡江淮。晋朝之初,邻郡士民开始迁居闽北。引进了中原的汉文化,闽北经济文化逐渐兴盛发展。据考古发现,在浦城临江镇锦城村出土的汉代瓦当、灰陶提梁盉、龙纹玉壁、玉组佩、越式灰陶鼎等,以及在莲塘镇吕处坞村发掘的“元康六年”的墓葬群中的碟、碗、钵、酒器、虎子、冥器狗圈、羊圈和模印蝉形网格纹、辐射线条纹、蕉叶纹及隶书砖面铬文等,无不彰显着秦汉和六朝时期的特色和文化,表明此时中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闽北。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一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隋统一全国,结束了几百年纷争战乱和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隋代立国虽仅30余年,却为唐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瓷器制造业在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于饮茶之风盛行,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更为普遍。产区日广,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并逐步形成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二大体系,留下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佳话。
    受浙江越窑影响,隋唐五代时期,闽北地区主要生产青瓷。由于水源、燃料、瓷土矿藏均十分丰富,各县制瓷业迅速崛起,有的还打破了单一的青瓷器类,烧出了酱釉和黑釉瓷。
    当时,溯闽江而上,沿建溪、南浦溪抵浦城,越仙霞岭进入浙江江山、衢州、杭州至扬州,再转汴州而达长安,是福建至唐朝都城的干线道路。此外,从浦城东北逾柘岭进入浙江处州(今丽水)至睦州,从浦城西北出二渡关进入江西广丰、玉山、常山转衢州,也是当时的交通驿道。由于浦城地当孔道,交通便捷,中原先进的制瓷技术首先传入浦城。浦城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达到了较高的工艺成就。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珠塘窑、唐至五代寨下窑、五代永平青瓷窑、五代高坊窑等。
    珠塘窑座落在浦城县石陂镇珠塘窑村。经考证,遗物分布面积1200平方米,遗物堆积层厚约1-1.5米。所产瓷器均为青瓷,釉色以青绿和青黄色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说明火候较高,瓷化程度较好。胎体为深灰色,胎釉结合较致密。器形有碗、罐、碟、盘口壶等,尤以碗为主。该窑创烧于中唐,兴盛于晚唐时期。
    寨下窑座落在我县水北街镇罗源村,窑址堆积层最厚处约1-1.5 米,产品均为青瓷,釉色多为青黄色和青绿色,也有黄褐色和青褐色。胎质较细腻,呈青灰色,部分灰色和褐色。火候较高,瓷化程度较好,质地坚硬,扣之有金属声。器形以碗最为丰富。此外,尚有碟、罐、壶等。窑具仅见支座。从器物特征到装烧工艺等方面分析,该窑创烧于中唐,兴盛于晚唐及五代。
    富岭高坊村晚唐至五代窑址和永兴永平村果子坞的晚唐至五代窑址,其生产的产品亦都属青瓷,与上述珠塘窑、寨下窑产品相似,在此不再叙述。从上述窑址暴露的匣钵、瓷片看,为匣钵复叠式支钉烧制。其产品温润如玉,造型美观。与龙泉窑产品相似。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那大唐盛世,万国朝拜的时代,这些窑口的产品,曾顺着南浦溪至闽海,远销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瓷业鼎盛时期的浦城宋元瓷窑
    宋代是中国瓷业全盛的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百花争艳的时期。封建政府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促成了瓷器业的发展,大量的瓷器产品销往海外市场,闽北的瓷业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作坊窑场遍布州县,产品类型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青瓷外,白瓷、青白瓷和黑瓷等也纷纷兴起,争奇斗艳。产品除供本地使用外,还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及欧洲。
    浦城县由于地缘浙、赣毗邻,受到了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以及建阳水吉建窑的影响,瓷业生产也出现绚丽多彩的繁荣景象。最为突出的有:以生产青瓷为主的碗窑背窑,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大口窑和以生产黑瓷为主的半路窑。
    碗窑背窑址位于我县北部盘亭乡东山下村,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窑址西部盘亭溪汇流信江注入鄱阳湖。1958年调查发现,窑址堆积大量匣钵和青瓷残片,堆积层厚1 –3米。瓷器胎骨灰白坚硬,釉色多青绿、黄绿和青黄,是该窑的成功标准色。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密布细冰裂纹,具有很强的透明度与玻璃质感。装饰盛行双面刻划花纹,兼有模印和堆塑。碗、碟、盆内壁或内底刻划纹饰有缠枝莲花、卷草、扎菜花、篦梳篦点、团形菊花、蕉叶等。外壁则刻划折扇形直线条。刀法犀利,线条流畅。模印“福”、“寿”铭文的双耳瓶和堆塑罐是该窑的特产。器物造型口沿较薄,底足厚重。采用匣钵复叠法装烧。繁盛年代在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
    碗窑背青瓷窑与龙泉窑的关系非常密切,青瓷的施釉作风、装饰特征以及使用匣钵复叠法烧成,都是龙泉窑的传统技法。由于碗窑背窑的青瓷可与龙泉窑青瓷相媲美,当时,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还大量运销外地和海外,据考证,在江西省发掘的淳祐十年的宋墓中,就出土了两面模印“福”或“寿”字的碗窑背生产的青瓷瓶。在日本大孤府泉南郡岬町的海滩、以及新加坡东南亚陶瓷学会主办的青瓷展中,也有发现类似产品。1977年,上海奉贤县的古代海滩中,出土了放置于箩筐内的成捆瓷碗829件,从这批瓷器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工艺看,应是松溪土回 场和浦城碗窑背窑的产品。在日本的镰仓海岸、唐津山麓遗址、大宰府附近、福岗湾底以及福山革户庄等镰仓时代(约当中国的南宋至明初)的遗址中出土的一种淡褐黄釉或青黄釉、划花间以篦点纹的青瓷,定名为“珠光青瓷”(因日本茶汤之祖珠光厚爱,故名)。其生产的年代,以浙南和闽北较早,其器形、釉色和纹饰,与碗窑背的碗、碟相类似。因而,宋元时代输出日本的青瓷,也包括有碗窑背窑的产品。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口窑窑址,是宋代浦城蛮声海内外的青白瓷窑口。大口窑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黄毕村大口窑自然村,窑址临近南浦溪。现存堆积范围约5万平方米,堆积层厚1-4米,民间相传有窑36座。遗址内有大量的支圈、匣钵、托座与瓷器残片,窑址西侧还发现一处暴露的窑基痕迹。基址坐东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筑,宽约2米,长约36米,属龙窑结构。瓷器产品以青白釉为大宗,兼有青釉和褐色釉器。烧成工艺有支圈复烧、托座叠烧、匣钵正烧等多种方式。
    大口窑器物造型以轻盈秀丽、小巧玲珑见长。青白釉器胎骨呈白色,细结致密,质量坚硬。釉色有二种情形:一种为青中闪白或白中泛青,色泽温润如玉,釉水聚合处呈湖绿或湖蓝色。极为淡雅美丽,称为青白“假玉器”,又名影青瓷。胎薄质细、釉面明彻丽洁,花纹光照见影,是北宋景德镇窑工在仿烧玉器和定窑过程中首创的瓷器产品,也是大口窑成功的标准产品。另一种为青白偏灰,类似青灰或灰青的色彩,也是此窑典型的釉色,是青白釉的又一种呈色。
    大口窑瓷器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刻划次之。纹饰部位与题材因器而异。碗、盘、碟内底或内壁常见两把莲、双鱼或四鱼水藻、双婴攀花、盆花等。近口沿处饰回纹或小圈点纹带,图案组成疏密得体,布局完美。盛开的莲花、浮动的双鱼、活泼可爱的婴孩,形态生动,画风写实。配以淡雅的水青色,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盒、罐、壶、瓶等的肩、腹或盖顶,模印牡丹、梅花、菊花、莲瓣、缠枝、卷草等纹饰、构图简洁、风格典雅。刻划花题材有团花、莲花、卷草、篦点等。线条纤细柔软、秀美雅洁,主要见于碗、洗内底、罐腹或盖顶部。此外,大口窑瓷器还成功地在器物上采取绘印结合、刻印结合及一器多色的风格,使之形成错综复杂的色彩,绚丽灿烂。大口窑的青白瓷产品主要有碗、盘、碟、洗、罐、执壶、水注、瓶、盒、炉、灯盏以及雕塑小玩具狗、猴、蛙、狮和印章等。
    由于大口窑的产品质地冰肌玉骨,造形洗练明快,纹饰生动娟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而产品蛮声海外。
    1978-1979年在浙江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宋代明州市舶司所在地,出海货物在此装船)宋代文化层中出土有黑釉碗盏、青釉碗、洗、碟,这批瓷器大部分分属于松溪迴场,浦城大口窑产品。1980年以来,在连江县敖江口交汇处的定海海域,被渔民打捞出水的数十万件文物和1990年在定海日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出水的青瓷与黑瓷,其造型和釉色大致一样,这些瓷器大部分来自闽北上下游大口窑等窑口。
    日本学者失部良明认为:日本经家里收藏的小盒多数为浦城大口窑产品。日本经  里遗址出土的壶、碟、碗、瓶、杯、香炉、水滴大多数出自浦城大口窑。还有深受“茶汤之祖”珠光青睐的青釉刻花茶碗,日本博多出土的模印各种花卉草叶图案的小盒,模印莲瓣纹的碗、底足作兽形的记、内底模印双鱼莲花鱼藻纹的盘、碟、洗等器物,均是大口窑的常见器种。
    1987年在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中国沉船,发现大量青瓷、白瓷和黑釉瓷器,其中大部为龙泉窑和景德镇窑产品,但也发现有大口窑烧制的芒口印花碗……
    上述例证可以想见,当年大口窑的繁荣和辉煌,宋元时期输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中国陶瓷器中,大口窑的产品就占有一席之地。
    在宋元时期的瓷窑中,半路窑不可不提。半路窑是我县也是闽北宋元时期生产黑釉瓷的主要窑场。也是元代中期,瓷业已呈衰退,为供外贸需求,闽北地区仍坚持烧造的瓷窑之一。
    半路窑位于浦城县水北街镇半路窑村,遗址范围约3000-5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1.5米。(含窑具、匣钵和青瓷、黑瓷残片,1982年发现。)制品以青釉为主,兼烧黑釉和青白釉及青花瓷器。青釉器物有碗、盆、盅等,胎骨灰白,施青黄釉。一般口沿较薄、至底部增厚,圈足露胎、刻划纹饰内壁多菊花纹、篦梳纹、外壁折扇直线纹。黑釉器仅碗一种,呈酱褐色,仿兔毫盏,厚釉温润如玉。青白釉器有碗、盆、高脚盘、灯盏等。碗的口沿外撇,深腹、圈足、满釉、形如墩子,俗称“墩子碗”;盆呈敞口、浅腹、矮圈足,形如铜锣,俗称“铜锣盆”。青花瓷器仅见碗1种。
    1998-1999年西沙水下考古出水的青瓷器,除有松溪土回 场窑、南平茶洋窑的瓷器外,还有浦城半路窑的青釉刻花碗等。
    宋元时代,由于封建政府采取鼓励海上贸易的政策,相应地刺激了各地窑业的兴旺。因而,浦城的瓷业生产也出现了繁荣鼎盛时期。至明清时代,封建政府屡次实行海禁,阻碍了陶瓷商品向海外市场的大量投入,制约了陶瓷业的发展。其次,就全国制窑业形势看,宋元时代是多元化的,因而各窑辈出,群雄竞争。至明清时代,全国制瓷出现以景德镇为中心,制陶以宜兴为中心的生产布局,在福建则出现了以闽南德化窑的瓷都地位。而浦城乃至闽北窑口缺少开拓,虽然在明清时期,浦城县境内尚有碗窑、砖瓦窑、缸钵窑等38座,(见万历《浦城县志》、乾隆《浦城县志》),但仅烧制民用陶瓷器,远不及宋元时期之水平,因而日渐式微。
    写完上述文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推窗远望,南浦溪滚滚奔流。穿过时空隧道,我仿佛看到了牛鼻山古闽族先民开拓洪荒的情景;看到了猫耳山古窑群的缕缕青烟;看到了一船船的碗窑背青瓷、大口窑青白瓷顺着信江,顺着南浦溪,漂向大海,飘向世界各地。是的,浦城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邑,享有“天阜物华之地,夫子过化之乡”的美誉,我为我们拥有两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骄傲,为浦城被称为“碧水丹山”、“东南贤士大夫之材薮”而自豪。然而,面对辉煌的历史,显赫的祖宗,在当今世界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参考文献:
      ①福建省博物院、浦城县博物馆撰《猫耳山商代窑群抢救性发掘报告》
      ②林中干撰:《闽北五千年》海峡文艺出版社
            ③林中干、赵洪章撰:《福建浦城宋元瓷窑考察》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1988年11月出版
      ④付宋良、张家、谢道华撰《闽北陶瓷》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1月出版
                                  本文发表于《武夷文化研究》2013年第3期
发表于 2014-7-30 07: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莆田
{:soso_e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30 08: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东莞
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2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惠州
) ~/ D* ^) a& {& F; u* g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9 08: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来自 广东东莞
残荷听雨 发表于 2014-8-8 22:39/ J+ g# U0 l0 E9 w% }6 K
谢谢!

; x3 i2 v5 R, @( w) I+ `' t不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9 18: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2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北京
. O2 @; ?! x9 t% G0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9 12:24: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6 18: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
赏读,了解浦城厚实的陶瓷文化。问候达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8 22:37: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福建 来自 福建厦门
好文文笔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免责声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599-2842928邮箱:675062596@qq.com|广告服务|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浦城论坛 ( 闽ICP备12022352号-7 闽网安备35072202010019 )

GMT+8, 2024-5-5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