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讯 (记者 赖昊拓 通讯员 邱春静)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新建成的浦城县博物馆开门迎客,搬进“新家”的各类文物让前来观赏的市民们流连忘返,纷纷为耳目一新的馆藏陈列点赞。 据浦城县博物馆馆长吴卫华介绍,目前,博物馆新馆主体已通过验收,文物也都完成了上展。18日,结合“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浦城县博物馆新馆已部分开放,同步开展浦城历史文化知识有奖问答、非遗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并为文物捐赠者颁发荣誉牌匾及捐赠证书。 记者了解到,浦城县博物馆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建筑面积约61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贵文物1615件,定位为综合类历史博物馆。 馆内一楼设置裸眼3D数字展柜,参观者可对馆藏精品文物进行交互式触控查询。二楼的浦城历史文化通史展厅以时间为主线,围绕猫耳山商代窑群遗址、管九土墩墓群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牛鼻山遗址、锦城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通过大量实物及超写实雕塑、演绎等手段,展示浦城发展概貌与内涵。馆内还设置了浦城交通史话、文化遗址集锦等主题展厅,集中展示了当地历代杰出人物、水陆交通体系、商贸往来等内容。 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要冲,有约4000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县史,闽越文化资源丰厚。在福建考古界,素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之说。之前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展馆,当地大部分文物曾长期存放于库房,新馆的建成改变了这一局面。流连于馆内,明净的展柜、适宜的灯光、翔实生动的展板,都给参观者以脱胎换骨之感。 据吴卫华介绍,给文物“搬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技术活。由于文物数量大,且老库房较为狭小,自去年10月以来,工作人员即开始将文物逐一放进囊匣进行预防性保护,并一一拍照留底,在打包、运输、布展的过程中严格遵照相关要求,规范操作,确保万无一失。 “尘封已久的文物‘活’了起来,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浦城历史文化的平台,增进了当地民生福祉。”吴卫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