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浦城论坛 浦城生活网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浦城不仅出茶,也出好茶

2014-1-9 08:34| 发布者: 丹桂人| 查看: 1532| 评论: 0|原作者: 王德仁|来自: 闽北日报

摘要: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月6日讯:建邑近2000年的浦城,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既有高山云雾的岩茶,也有香美若黛的绿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闽北茶业快速发展,武夷山的大红袍领先红天下。除武夷岩茶的“四枞”品茗外,各 ...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月6日讯:建邑近2000年的浦城,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既有高山云雾的岩茶,也有香美若黛的绿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闽北茶业快速发展,武夷山的大红袍领先红天下。除武夷岩茶的“四枞”品茗外,各县(市)名茶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邵武碎铜茶、建瓯矮脚乌龙、建阳小白茶、松溪松萝绿、政和大白茶、光泽干坑红茶……唯有浦城佳茗,犹如半抱琵琶半遮脸,羞羞答答难出来,千呼万唤不见“茶美人”的眉目。

 

    贡茶出闽之路

 

    如果说武夷山下梅是晋商的万里茶路源头村,泉州港是闽海的茶叶出口的始发岸,那么,可以说浦城的渔梁驿站是福建茶叶北上主要通道,也是闽中贡茶的出关之路。

 

    浦城位于福建省最北端,地处闽浙赣边境,毗连闽、浙、赣三省七县。仙霞山与武夷山脉在北境交接于浦城的泉山,渔梁岭头是闽江与信江的分水岭,而泉山,亦称福罗山,山顶泉分二派,一入处州流钱塘江,一入剑溪流闽江。就在离县城北上二十公里的渔梁岭下,唐代设驿站,延至明清,成为一个兴盛的集镇、古邑的别称。她就是中原入闽第一驿站——渔梁驿。

 

    古为通京大道的渔梁,在隋朝(581——618年)即是人口聚居乡地,据说最早是一位山东姓马的马贩来落户渔梁,而后有经营贩卖茶叶、笋菇、兽皮、竹木等闽货特产的潘姓、吴姓来此定居,传为“马家半条街,潘家潘一点,吴家吴一角”之说。查明代《闽部疏》说,闽中物资进入中原,“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关,下吴越如流水。”“行尽千山与万山,渔梁岭下出重关”。清光绪《浦城县志》载,凡北上江浙的士宦商贾,到此都须投宿吃茶饮酒,养精蓄锐,同时准备第二天的糕点、茶水、干粮,方能上得渔梁岭,翻越仙霞六岭五关去中原。南下的行客,经过百里奔波跋涉,下得渔梁岭也须歇脚,饭饱茶足,恢复体力后才走浦城,转行观前乡水路下建州到福州。

 

    于是,边城的驿茶之路——福建进出中原第一驿,既是闽中士子求功名的出关之路,也是南北商贾的互通之隘路,还是福建茶北上之路,当年的建州北苑贡茶就是从这里出闽进京。

 

    当你来到渔梁古驿站寻古,驿亭高竖,是古人迎官送旧界境。过驿街大道,古有两条石砌路面,一为经万叶寺到九牧吴墩,二为经过半岭场往九牧杉坊。历史沧桑的古驿道,车辚辚,马萧萧,客栈毗邻,茶客满座,乃热闹繁华之地。这条茶路上,蔡襄、陆游、辛弃疾、林则徐、朱熹、刘克庄、袁枚都到过此,饮酒品茶,作赋做诗。

 

    宋朝大诗人陆游,“投宿渔梁溪绕屋,五更听雨拥篝炉。”三过驿站,他从蜀东归来受命“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赴任途中夜宿渔梁驿站,一笑难寻旧酒徒,煮茶自饮自醉。来往武夷山的清代文人袁枚过《渔梁道上》,留下一首著名茶诗:“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明朝的徐霞客几度游浮盖山,下山都夜宿渔梁驿站,举杯畅饮“闽驿红”后,他翻山越岭步轻身愉,情趣更兴浓。

 

    官贾云集的渔梁驿地,不仅自然成了福建茶叶的黄金通道,也油然催生了山城的茗饮。

 

    茶人名哲之地

 

    翻阅闽北茶叶发展史,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对建州茶或武夷岩茶评论的名人很多是住在浦城的文士。如自称中国茶痴、曾受中国茶学泰斗张天福先生鼎力推荐的林治,其主编的《武夷茶话》、《神州问茶》等书,讲到武夷山茶最早文字记载时,开篇就以南北朝“梦笔生花”的大文豪江淹在浦城当县令的著文为佐证:“武夷山脉所产之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爱。”文中“珍木灵芽”即指茶叶。显然,武夷山脉的茶当含有关县、州的茶,浦城与崇安交界,自然也包括浦城茶。无疑,浦城也是闽北茶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说到武夷岩茶的韵色时,亦是以清代在浦城侨居,当年主南浦书院讲席,后任两江总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品茶》为共识。他最早把武夷岩茶的品质特点归结为“香、清、甘、活”四字诀,被茶商广而推之,成为衡量所有乌龙茶品质的标准。然而,他文中还有一段载记:“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他品出武夷山脉的茶之韵色,也品出了浦城茶之佳胜。

 

    中国茶事兴于唐,盛于宋明。北宋初期诗坛领袖、“西昆体”的主要创始人、浦城人杨亿最早述论闽北茶与《茶经》的关系。他家在仙阳镇,为官驿贯穿的上茶之乡。他对陆羽《茶经》未载闽茶、尤其建州茶,有独到见解。他写了一篇鲜为人知的茶诗《北苑培》:“灵芽呈雀舌,北苑雨前春。人贡先诸夏,分甘及近臣。越瓯犹借缘,蒙顶敢争新。鸿渐茶经在,区区不遇真。”从故乡走出的诗人,深知家乡的丹山碧水养育的茶是上好佳茗。他说朝廷举行茶宴,北苑贡茶由皇帝分赏给诸大臣同品茶甘,共赏茶乐,所以越瓯人要借天子之缘,茶和蒙顶品茗争先了。陆羽未进闽,只说过南方有佳木。因此,诗人直言呼曰:陆羽《茶经》,“不述建溪,盖未遇真茶也。”诗人还以建茶代宣笔《别书一绝》:“青管演纶都已竭,文楸争道恨非高。辄将北苑先春茗,聊代山中堕月毫”。建溪茶,即从浦城到延平,从崇安经建阳到建瓯的茶。

 

    常到浦城作客的清代大文豪袁枚,评天下名茶时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上,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他说武夷山指武夷山脉,其文说的茶指闽北茶。

 

    闽北的民俗,古时每当立春日,万物复苏,新茶吐芽叶,各县都会举办“春日寻芳花朝节”。自南宋以来,浦城也以桃花为主,以茶会友的“花神节”活动不断。清朝时,民族英雄林则徐几次和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及集楹联之大成者梁章钜到浦城,在“十二琴台”聚会,由著名浦城派大音乐家祝桐君在此亲自操琴,品茶赋诗,共庆花节,一时文士汇涌,热闹非凡。

 

    上茶飨客之乡

 

    其实,浦城不仅出茶,真也出好茶。曾有“小苏州”之称的浦城是一方物产富饶之地,它靠近北纬38度线的神奇地带,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良好。全县山地400多万亩,是种茶种果的好地方。

 

    清光绪《续修浦城志》载:茶“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即县城西关的莲塘镇到仙阳镇一带。浦城东汉建安初年立汉兴县,为福建最早五县之一,司马迁《史记》中赫然载有汉阳城。而浦城的茶叶栽培历史有1700多年,在三国时期就开始茗饮之事,晋尚书陆迈为吴兴(浦城)县令时,用茶飨客已蔚成民风。

 

    浦城好茶在哪里?现代茶市上,武夷山有极品的“金骏眉”,闽南铁观音茶中有“八骏马”,不得叫想起浦城明清时代就盛产有著名的“三马茶”,也叫“马迹茶”,为高山绿茶。这茶生长在忠信镇的福罗山,海拔1600多米,常年云雾缭绕,日照较少,年平均气温15度,相传为仙人洞府之地,留有洗马潭、石马槽、马蹄迹,故以茶名。其茶鲜叶宽厚,形似大白茶,茶香扑鼻,入口清凉,色青味醇,冲沏三四次仍芳香不断,销省外已二百多年。开国大将粟裕曾带领红军挺进师,依靠本地茶米在此坚持三年的闽浙边游击战。又如闽茶,安溪有“铁观音”,武夷山有“金观音”,就在明刘伯温隐居浦城匡山之下的富岭村,有个观音尖山产的茶,还是闻名明清时的“观音香”。当地茶农说前年有武夷山茶商来此用茶青手工制作2公斤多的“金骏眉”,每公斤卖出1.1万元的好价,说明其茶质韵味之优,茶品沉香已久。

 

    浦城茶香,极有灵性。盘亭乡秀里的宋代“吴氏三贤五进士”都和浦城的茶有缘。读《秀里吴氏宗谱》谱翼“宋史宰辅传”载:“育,字春卿,少奇颖博学,逐患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茶饵之,大醉一夕而愈。”据说这茶就是出自本乡本土的棠岭。吴育将答谢住持不收的重金施给茶农种好茶,成为一方百姓养生健心的宝茗。其弟吴充为相精心辅国,但也好茶,吴家与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姻亲,常把乡茶送给亲家和朝中大臣品尝,被赞为“建州奇茗”。 因此,他的茶诗“莫言老守无心汁,排比宾竂醉过春”。茶以士荣,士以茶乐,浦城茶能“醉过春”,岂不是好茗品?

 

    富岭是茶乡,也是名贤荟萃之乡。仅宋代,就有工部尚书邓佐、兵部尚书沈弘,有“徐氏兄弟宰相父尚书”:徐应龙先后为刑部、吏部尚书,长子荣叟为参知政事、即副相,次子清叟为知枢密院事、即正杠,兄弟为相不畏权贵,体恤民情,名振天下。乡贤深爱故园山水,身居副宰相的徐荣叟告老还乡时,不忘家乡名茗,题诗《茶》:“官焙春绿入贡时,担头猎猎小黄旗。甘香不数尝阳羡,密侍天颜喜可知”。一天他陪侍宋理宗喝茶,说甘香上茶不一定去数阳羡,密呈乡中茗茶品更香。于是,浦城的“观音眉”,在民间不亚于阳羡茶与龙井茶。

 

    为何浦城有好茶,没有“御茶苑”?据史料,该县宋代称为“上相名帮”,名贤辈出,历代不衰。查考官宦有宰辅8人,尚书20人, 侍郎21人,状元4人,探科3人,进士172人,外任的知府94人,知县127人。贤良们清楚,若建“御茶苑”,虽家乡有茶名,但势必给民负重,故不上言设。从建瓯的“北茶苑”与武夷山的“御茶苑”来看,都是茶农不堪朝廷重负而自毁茶园。可以说贡茶虽好,但没有贡茶的地方也会有好茶。世间绝品应难识,茗茶秘留民心传。至今民间广传乡贤护佑乡民务农安稳,茶食安宁,而致使“皇帝喝不上真正好茶”的故事。

 

    茶香传承之红

 

    浦城好茶多多,为何至今“深睡不醒”呢?茶缘曲折,茶情难诉。上世纪60年代,仙阳镇曾设有省属处级的国营大茶场,拥茶山3493亩,但因受“文革”影响,于1970年下放给县管。1981年浦城茶再兴,进入福建省万担县行列。改革开放初期,仙阳茶场的“剑峰绿”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优质名茶奖。但90年代后期,由于企业改制,政府政策变化,缺少领军人物带头,势头走弱。在茶农观望时,周边县市茶业兴盛,甚至连获奖商标都被省外茶商抢注。新世纪,随着浦城桂花产业的兴起,不少茶农变成“桂农”。浦城茶美人又“闭目睡去”了。

 

    茶兴,则茶文化兴。浦城的茶文化底蕴也出人意料的深厚。上世纪80年代,浦城文化馆收集历史传承的一首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春,二月采茶瑞香开,三月采茶桃花红,四月采茶茶叶香,五月采茶茶叶稀,六月采茶荷花红,七月采茶景秋凉,八月采茶木樨香,九月采茶菊花黄,十月采茶小阳春,十一月采茶雪花飞,十二月采茶雪花飘……”民歌为112句7字长调,可以说是闽北茶的长歌。被列为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茶花灯舞,也是以先人种茶、采茶、制茶、饮茶创造的民间歌舞,每年从初一到元宵,人们载歌载舞举行演出。1988年还编成“茶灯谣”,从地区到省里参加文艺会演,倍受称赞。

免责声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599-2842928邮箱:675062596@qq.com|广告服务|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浦城论坛 ( 闽ICP备12022352号-7 闽网安备35072202010019 )

GMT+8, 2025-1-15 23: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