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天,一位银行业内的大腕在一个公开场合对着业内的人士说,对于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他“看不懂”后,很多人跟着他说出了窝在心里很长时间想说却一直也不敢说的话——“我也看不懂”。
于是,当一个孩子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实话后,再去喊这件衣服如何华丽的声音少了。 我们原以为那些很职业的银行里的金融专科的人要比我们自己打理钱财更强一些。 我们原以为那些设计更复杂的理财产品是更严密的投资结构,我们看不懂是由于我们太肤浅不够专业不够内行不够高深。 我们原以为外资银行要比我们见过更多世面,当他们向我们兜售产品时,我们就像当年面对那些扑面而来的外来商品一样,那么坚定地、无任何质疑地相信——他们的东西好。 原来,我们以为的都错了。就因为我们不够自信,我们没有超越盲目从众的心理短板,我们不敢喊皇帝没穿衣服。只是等到手里拿出去的真金白银都大幅缩水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专业机构搞的这些东西竟不是东西。 通过这段时间在这些看不懂的理财产品中转悠,看懂还是有些难度。但有一点似乎可以做到,就是在投资时,对于不懂的东西,你别碰。 两个星期以来,本报用了十余个版面对诸多看不懂的理财产品进行全方位剖析报道,今天本版主持邀请这些采编前线的编辑记者来谈谈他们的看法。 信别人不如信自己 金蕴 我从来没有买过理财产品,也没有买过基金。因为别人总不如我对自己挣来的血汗钱上心。就像别人对你的孩子再好,总是不如自己那样贴心贴肺。 理财经理确实希望你赚钱,但是更希望的是他这个月能有好的提成。所以很难指望他们能告诉你特别有效的理财方式。什么风险都说了,理财经理就吃西北风了。 银行当然也希望你赚钱,但是更在乎的是发行这个产品银行能挣多少,渠道费能收多少。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银行不会发行对自己不利的产品。 看看过去发行的理财产品或者基金,涨得好的大多身处牛市。这个时候如果你自己在股市随便买只股票,同样收获不菲。反过来到了熊市,自己买的股票跌个不停。基金、理财产品也同样惨不忍睹,甚至还跑输大盘。基金经理、理财经理并不比我们普通人成绩好多少。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还要付巨额的管理费再让理财经理们帮着我们赔钱呢? 如果有一天,理财产品或者基金跑输了大盘,基金经理、产品发行方就要扣奖金,跑输多少扣多少。这样的话,或许我会买一点试试。 理财经理们可能正面临负资产的尴尬 张飒 用开心网记账三个月的徐同学最近问了一个很雷人的问题,“我记了每一笔收入和支出,但为什么加起来总收入和总支出根本对不上?” 突然有一天,你意识到自己必须理财了。因为不断有人暗示“你离财富的距离只有x块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于是你很用心地学着记账、理财,可为什么财富还是不见增长? 时间、资本、信息都是帮助我们通过投资获得财富的必要条件。面对一个又一个“理财专家”主动为你普及理财知识时,当我们在经过风险测试后接收到五花八门的理财建议时,我们就囧了——现金很有限,时间很紧迫,可是理财建议,究竟该听哪位专家的? 要知道靠“理财”谋生的理财经理也可能正在面临负资产的尴尬处境。 一位在国有银行做理财经理的女朋友最近在分享她的理财心得时建议,尚未理财的“80后”们从定投基金开始进行理财。 我这位女朋友从2008年初股指还在高位时坚持每月定投的一款指数基金已为她赚来平均每年30%的收益。 和许多理财经理讨教过理财,也听过太多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无奈与牢骚,然而这位女朋友的理财建议不仅让我信服,还令我产生恨不得下一刻就定投她推荐的指数基金的冲动。 突然发现,我们真正要买的不是理财产品,而是信任。 跑赢通胀只是个口号 赵缜言 大概就是在最近两年,以购买理财产品作为一种保值增值方式,被广泛运用。不少人,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开导下,把其作为另一种较高收益的储蓄手段。这恰恰是理财官司不断、纠纷不断的部分原因。 购买理财产品须谨慎,这句大白话听起来并不拗口,但真正能做到的人还是不多的。大多理财产品都有大众性属性,且种类繁多,在银行宣传手册上,除了一些难以看懂的收益计算公式以外,其他的都很亲民。理财概念在前期“要跑赢通胀”的广泛宣传下,有了极大的市场。 但别忘了,亲民只是产品的销售手段,跑赢通胀也只是一个口号。很多次在银行网点看到,本想存钱的客户,在10分钟不到的时间内,就在劝说下购买了一款产品,他们对这款产品了解仅限于这十分钟的单方面宣传。假设如果你要买一套房子作为投资,除了中介的宣传外,你是不是还要去了解周边行情,了解房屋内部情况甚至是宏观趋势,乃至多看几处类似的楼盘再充分选择? 一旦客户交了钱,签了字,不论前期的服务有多好,随后肯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我接到了不少投诉电话,他们反映在亏损后原来的理财经理人已经找不到了,本来“拍着胸脯”说收益率之高和风险较低,现在连对证的人都不知在何处。 真正保护你的人还是自己,尤其在最近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购买理财产品还须谨慎。应把其当一种投资行为,在购买前多多比对类似产品,至少搞清自己这笔钱是银行用去投资什么了,再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理智选择。 卖者有责还是买者自负? 徐可奇 银行理财产品屡出争议,责任究竟在哪一方?在很多情况下,银行和客户对此往往各执一词,并且互相指责对方有责任。说到底,这还是一个理财产品究竟是买者自负还是卖者有责的问题。 银行方面认为自己只是销售理财产品,而收益盈亏问题则是由市场走势决定。所以银行不能对理财盈亏负责。但客户显然不认可这种说法,并且认为这是银行借助强势地位,硬将责任推给弱势的投资者。 其实,基金销售也曾遭遇与理财产品类似的“买卖争议”。但随着监管部门明确了风险提示的重要原则后,这一争议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解决,如今很少有基民会因为净值亏损而投诉基金公司。主要原因就在于基金公司销售基金前,已经在风险提示方面“做足文章”。 如果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就对客户进行了口头和书面的风险提示,那么理财产品就应该是买者自负,由客户自己承担盈亏风险;但如果银行客户经理和理财师为了推销理财产品,故意夸大收益隐瞒风险进行不实宣传,那么就应该对卖者负责。
|
免责声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599-2842928邮箱:675062596@qq.com|广告服务|小黑屋|手机版|手机版|浦城论坛 ( 闽ICP备12022352号-7 闽网安备35072202010019 )
GMT+8, 2025-1-16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